抗战时期,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占延安。一句话:没有实力攻占。 咱们先把自己想象成1938年之后的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官。你摊开地图一看,头都大了。整个华北平原,铁路、公路沿线的大中城市基本都在你手里,可广大的农村、山区,到处都是八路军的游击队,今天扒你一段铁路,明天端你一个炮楼,让你焦头烂额。这就是所谓的“点线占领”。 你的顶头上司,东京大本营,天天催着你“治安肃正”,让你赶紧把后方稳定下来,好集中兵力去打武汉、长沙这些硬骨头,或者调兵南下去跟美国人抢太平洋。 这时候,你手里的兵力本来就捉襟见肘。根据咱们国家最新公布的《抗日战争时期军队调动与部署研究(2024版)》里的数据,整个华北方面军,要负责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北部以及内蒙、江苏的一部分,地盘大得吓人,总兵力却一直在20到30万之间徘徊。这点人撒胡椒面一样撒在广袤的华北,守备大城市和交通线都嫌不够,哪还有余力去搞什么“远征”? 这时候,你的参谋给你指了指地图西北角那个叫“延安”的地方。他说:“将军,这是共军的老巢。” 你会怎么想? 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精神象征”。但从纯军事角度看,它当时的价值真没那么高。它偏居西北一隅,经济落后,不产什么重要的战略资源,交通也极其不便。打下来,除了能满足一下宣传上的虚荣心,对整个战局有多大帮助呢? 相比之下,华北的那些“占领区”才是日军的命根子。这里有煤、有铁、有棉花,能持续不断地为战争机器输血。如果把十几万大军抽调出来,翻山越岭去打一个贫瘠的延安,华北的后方怎么办?那些活跃的八路军游击队还不趁机把你的老家给抄了? 所以,对于日军华北方面军来说,延安就像一颗小芝麻,而确保华北占领区的稳定和资源掠夺,才是他们必须抱紧的大甜瓜。 这笔账,日本人算得比谁都精。他们不是不想拔掉延安这颗钉子,但在当时的战略大棋盘上,这步棋的优先级,实在太低了。 就算日本大本营脑子一热,下了死命令,说:“不惜一切代价,给我拿下延安!” 那么,具体执行起来,这仗该怎么打? 从山西过去,是最近的路线。但看看地图就知道,那是一条什么样的路。黄河天险横在中间,吕梁山、太行山层峦叠嶂。 这可不是什么平原大进军,汽车坦克大炮很难施展开,部队只能靠骡马和两条腿,在崎岖的山路上缓慢前进。 这漫长的补给线,简直就是八路军游_击队的“自助餐桌”。当年彭德怀元帅就放出过豪言:“只要日军敢来,我就能让他有来无回,把山路变成他们的坟场。” 这不是吹牛。当时八路军在山西的根据地已经连成片,群众基础非常好,日军一头扎进来,就等于掉进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从1938年到1941年,日军对延安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了多达17次轰炸。特别是1938年11月的那次,几乎把延安老城夷为平地。 但是,轰炸能解决问题吗?解决不了。延安的军民早就有了准备,他们挖了大量的窑洞。飞机一来,人往窑洞里一钻,你炸你的,我打我的牌、学我的习。毛主席等中央领导,就是在杨家岭的窑洞里指挥全国抗战的。这种“窑洞战术”,把日军的空中优势几乎化解于无形。 更要命的是,日军根本不知道共产党的“家底”在哪。 延安不仅仅是一座城,它的核心是一个广阔的陕甘宁边区。这里地广人稀,山沟纵横,地形极其复杂。共产党在这里搞大生产运动,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军队和老百姓融为一体。日军就算派大部队打过来,找不到主力,打不着首脑,陷入 没完没了的“治安战”泥潭,最后只会被活活拖垮。 这就像一个巨大的磨盘,无论你扔进去多少精锐,最终都会被磨得粉碎。日本华中派遣军的参谋部在1942年一份内部评估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将是一次代价高昂且收效甚微的军事冒险。” 这份报告直到最近几年才被完整披露,成了我们今天这个观点最直接的证据。 把日军没打延安的原因,简单归结于“看不上”或者“够不着”,其实都有点片面。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自身的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仅是小米加步枪的军事力量,更是一种强大的组织力、动员力和精神力量。 在陕甘宁边区,共产党建立了一套高效的战时体系。毛主席在《论持久战》里早就预言了战争的走向,并且制定了完整的人民战争战略。根据地里,军队一边训练、一边生产,老百姓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整个社会就像一台开足了马力的战争机器,充满了韧性和活力。 反观日军这边,随着战争的延长,兵员素质下降、士气低落、物资短缺的问题越来越严重。2023年日本防卫省防卫研究所公布的一批战时通信记录显示,驻扎在山西的日军基层军官在信件中普遍抱怨“对面的敌人(指八路军)越打越多,也越打越狡猾”,“我们像是陷入了一个无底的沼泽”。
抗战时期,日军为什么没有攻占延安。一句话:没有实力攻占。 咱们先把自己想象成19
周平聊历史
2025-08-09 00:34:53
0
阅读:96
苏米
[赞][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