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最大的遗憾,是兵败缅甸,白白折了大批精兵强将,一度连舍不得用的库伦兵都派去了,最后,承受不了损失,只能与缅甸议和。战力严重受损,还彻底失去了对缅甸的权利。 在乾隆盛世,清廷本以为边疆稳固,谁知西南一角暗藏危机,一场看似简单的边境纠纷,竟演变成帝国荣辱的考验,缅甸贡榜王朝北上扩张,威胁土司领地,胜败间隐藏着怎样的转折? 乾隆年间,清廷国力鼎盛,对西南边疆管理越来越严。缅甸贡榜王朝1752年建立后,国王阿拉翁帕耶和继任者希因布欣推行扩张,向北推进到云南接壤地区。缅军从1762年起进攻孟定、耿马等地,抓获孟定土司,烧毁耿马官署。耿马土司无奈向缅方纳贡。1765年,缅军深入车里宣慰司,抢夺物资支持对暹罗作战,这直接挑战清廷权威。清廷视这些土司为藩属,缅甸举动被视为侵犯。边境冲突涉及木邦、孟艮土司领地。清军初期用地方部队驻守要隘。缅军利用地形优势,快速机动。清廷决定大规模出兵,维护边境秩序。 清廷连续发起四次军事行动,从1765年至1769年,先后任命多名将领。第一次行动1765年末开始,云贵总督刘藻指挥,从大理顺宁征集五千兵力,目标收复车里。缅军已占橄榄坝,向思茅推进。清军攻占橄榄坝及孟龙、孟歇、勐混、孟遮,但缅军游击扰乱。刘藻战局不利被贬,1766年自杀。 第二次行动1766年夏季启动,杨应琚继任总督,集结一万余兵马,三千余人向札方推进。在新街,一千清军对阵六千缅兵,杨应琚仍败。缅军攻入腾越,破坏补给。热带疾病蔓延,八百人中五百多人病亡,总阵亡一千余人,数千人因病去世,五百余人被俘。杨应琚战败自杀。 第三次行动1767年秋季展开,明瑞任总督,此前在新疆有功,率两万五千兵马,分两路:主力十七千人经宛顶穿越木邦直奔阿瓦,另一路八千人经铁壁关至孟密。清军占木邦,在蛮结杀敌两千。但补给断,在天生桥失利,损失八百人。撤退时在小猛育中伏,损失一千余人。明瑞自杀,札拉丰阿、观音保战死。北路在老官屯败,王玉柱阵亡,五百多人伤亡。地势陡峭,后勤不足,疾病流行,导致粮草短缺。 第四次行动1768年末至1769年进行,傅恒统帅,集结两万八千有效兵力,分路经戛鸠、猛拱推进。部队包括满洲精锐,甚至调库伦蒙古兵。清军在老官屯筑营,缅军冲击。疫病爆发,傅恒染病,数千人病倒。清军达清登,但补给艰难,傅恒撤军途中病故,阿桂接管。总损失数千满洲八旗兵,四位主帅亡故。 这场战争暴露了清廷远征难题。缅甸地形复杂,丛林密布,雨季泥泞,补给线长,热带疫病如疟疾、霍乱肆虐。清军不适应气候,许多士兵饮不洁水源染病。缅军熟悉地势,采用游击战术,切断后路。清廷虽派精锐,但损失惨重,八旗兵折损影响边疆防务。 清廷无法承受损耗,选择议和,缅甸名义恢复贡纳,但清廷实际影响力衰退。战后通过互市维持关系,边境趋于安静,但对缅甸宗主地位名存实亡。若成功,或在中南半岛扩展,但现实给清廷警示:盲目扩张易酿苦果。今天回看,这提醒我们珍惜和平,注重实际,避免好大喜功。
中缅划界缅甸拿了不该拿的东西导致内乱,合理的国界应该是怎样的中缅划界缅甸拿到了
【31评论】【42点赞】
出淤泥而不染
是索伦兵,不是库伦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