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秋,福州军区副政委下乡视察,借住在老乡家中。老乡非要让出堂屋,供副政委

代天谈历史 2025-08-08 13:26:14

1965年秋,福州军区副政委下乡视察,借住在老乡家中。老乡非要让出堂屋,供副政委居住,令副政委感动不已。副政委选择婉言谢绝,笑着对老乡说:“老乡,我就住在柴房里,铺上稻草一样成。” 廖海光这个人,出生在湖南一个穷乡僻壤的农民家,1915年那会儿,家里就靠种地过日子。他小时候就帮父母干农活,1930年直接投身红军,当了个县警卫营的战士。次年入党,从那以后就开始在部队里打拼。土地革命时期,他干过红八军的青年干事,还当了红六军团学校的指导员。抗日战争打响,他升到支队政委,后来又管军区的一个团。解放战争中,他带华东野战军第十三纵队,参加过不少战役。1948年夏天,去曲阜开会回来的路上,车翻河里了,幸好当地农民帮忙拉上来,他没受伤,还把身上钱都给了人家,说是修桥的补偿。回部队后,他帮司机免了处分,说那是意外。胜利后,他调到第二十四军当政委,又去福建军区干主任和副政委,1955年授了少将。整个过程,他就这么一步步爬上来,靠的是实干和对党的忠诚。网上资料显示,他一生没啥负面记录,就是个典型的革命军人,注重群众工作。 到了1965年秋天,廖海光响应号召,到福建上杭县才溪公社五一生产队蹲点。他穿布衣,住进林钧家。老乡想让出堂屋,他谢绝了,选择柴房铺稻草睡。这事体现出他一贯的作风,不想给群众添麻烦。资料里说,他坚持和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帮着生产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听说缺肥料,他就早起捡粪,一个多月积了3000多斤。社员们跟着学,生产队肥料够用,粮食大丰收。国庆时,他听说有个孤寡老人陈招仔没人管,就买东西去看望,还叮嘱公社领导以后负责照顾。这段经历,网上权威来源如党史资料和军史记录都提到过,强调他带头的模范作用,让当地生产热潮起来。他在基层待几个月,事事亲力亲为,体现了干部贴近群众的传统。 廖海光蹲点期间,还参与了不少具体劳动。生产队缺肥,他就带头捡拾动物粪便,社员们受影响,也积极起来。肥料问题解决后,粮食产量明显增加。那年国庆,村里庆祝,他从队长那儿知道陈招仔的情况,就用自己工资买肉菜去看老人。离开前,他找公社负责人,明确要求照顾好老人。后来,公社换了几届领导,都按他的话办。他这种作风,源于红军时期的教育,一直保持到晚年。

0 阅读:88

猜你喜欢

代天谈历史

代天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