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头军长刘玉章从营口带离的残部,今天就驻扎在金门的太武山上! 在金门太武山的坑道深处,驻扎着台军所谓的“王牌”部队,说到这支部队的番号可能很少有人听过,但一提起这支部队的前身和指挥官,大家可能都多少听过一些! 而这支部队如今在台军的番号是三三三旅。 这支部队的前身在解放战争时期表现凶狠,尤其是在营口战役和上海月浦一带的抵抗非常顽固! 1949年,当三野准备解放上海的作战行动之际,刚从营口全建制逃脱的52军,在黄埔四期悍将刘玉章的率领下投入到汤恩伯兵团,企图据守月浦、杨行一带的核心区域。 随后,该部凭借对都市地形的精妙运用,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防御战。 他们利用建筑物的掩护实施梯次抵抗。 月浦一战,虽然最终未能扭转国民党的败局,但这次撤退行动却保住了52军的主力第二师,也就是三三三旅的前身。 而这支部队的指挥官有关麟征、郑洞国、张耀明、刘玉章等人,这就是黄埔嫡系的主力52军第二师,曾在台儿庄战役当中阻击矶谷师团的主力部队! 后来在解放战争时期,光头军长刘玉章率52军从营口逃脱后,主力第二师的残部撤退到了台湾,成为了如今台军驻防金门的主力部队。 正是这次从战火中全身而退的经历,让第2师在败退台湾后获得了蒋介石的重视,也是刘玉章接任金门防务的“本钱”。 1950年9月,军事重组的浪潮中,第2师与第40师的一部分官兵合并重新整编为第33师。 彼时胡宗南麾下的第一师已在西北的茫茫戈壁中覆没,这支从十里洋场撤出时仍保持相对完整建制的部队,便理所当然地承继了"天下第一师"这个称号,成为了刘玉章最拿的出手的王牌。 1952年10月,伴随台军所谓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该部正式更改番号为33师,从此成为台军早期发展阶段的主力部队。 随后,台军掀起了一场军事变革之后33师告别了传统的重装步兵编制,转身为机械化部队。 这一转变标志着该部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 踏入1970年代,33师两次轮调金门这片前哨土地,肩负起小金门等战略要地的守卫。 随后,三十三师再次迎来重大变革,编制规模虽有缩减但却重新整编为联兵旅,番号确定为三三三旅,继续在台海前线这个敏感地带履行防务职责。 如今的三三三旅隶属于"金门防卫指挥部",全旅编制人员约4000名,组织架构相对完备,下设3个机械化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作战体系。 然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该旅的重型装备时,不难发现其装备水平与现代战争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 该旅的主力坦克仍以M60A3为主,总数约40辆。 这些源自冷战时期的"铁甲巨兽"装甲厚度仅有不到50毫米,在当今反坦克武器日趋先进的背景下,这样的防护水平显得捉襟见肘,弱不禁风。 而且这些装备的火控系统仍停留在光学测距的原始阶段,十分老旧,与现代数字化战场的要求相去甚远,反应时间和战场的机动灵活性大打折扣。 除了主战坦克外,该旅还配备了122毫米榴弹炮以及约200台各型装甲运兵车。在防空武器方面,主要依赖"毒刺"防空导弹系统,但其有效射程仅为2公里,面对现代化的空中力量,这样的防空能力显然力不从心,根本禁不起解放军的火力齐射。 在2023年的一场军事演习中,三三三旅首次尝试使用无人机进行炮兵校射,这一举措看似体现了该旅对现代化作战手段的关注,然而深入观察不难发现该旅的基层官兵在日常训练中,仍在反复演练着那些源自二战时期的传统反登陆战术。 他们依然热衷于在海滩上布设密集的铁丝网障碍,将坦克集中部署在西海岸防线上,这种战术思维明显滞后于时代发展。 这种时空错位的战备状态,在随后的演习中得到了充分暴露。 他们的参演坦克车队浩浩荡荡地穿越高雄市区之际,一辆M60A3坦克因机械故障突然抛锚在路边,场面颇为尴尬。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台军方面却试图将其包装为"演习环节的精心设计",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反而暴露了装备老化的严重问题,武器装备早已严重滞后。 尽管该旅存在诸多问题,但三三三旅所驻守的金门位置确实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金门与厦门仅一水之隔的地理特点,使得三三三旅自然而然地成为台当局"以武拒统"战略中的前沿棋子。 该旅的防务核心理念,就是充分利用岛屿地形的天然优势,构建多层次的防御体系,企图在解放军实施登岛作战时进行顽强阻击。 但随着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解放军075型两栖攻击舰的成功服役,以及无人机作战体系的日趋成熟,金门岛传统的军事价值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弱化! 解放军现代化的两栖作战能力和精确打击手段,使得三三三旅传统的岛屿防御模式面临严峻考验。 面对这一现实,台军高层试图将三三三旅重新包装为一种精神象征,要求在该旅所有装甲车辆上喷涂"精神战力"等标语口号。 同时,该旅的一个联兵营更是远赴美国参与代号为"北方打击"的联合演习,成为台美军事勾连的最新力证,但这种勾连注定惨败!
台湾名嘴唐湘龙在节目中表示“大陆强大了,台湾人,香港人,为什么没有与有荣焉的感觉
【246评论】【185点赞】
天园地方
娘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