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0年,46岁慈禧太后肚子肿胀,还干呕嗜睡,太监李莲英赶紧找来御医给她诊治。谁知,御医诊脉后,竟道喜说:“老佛爷,您这是怀孕了!”李莲英忙接话:“你不要瞎说,太后已经守寡20年了,怎么可能有身孕?” 慈禧太后,1835年11月29日生在北京,满洲镶蓝旗叶赫那拉氏,小名叫杏贞。她家境一般,爹惠征是个小官,家里还有仨弟弟一个妹妹。史料说她可能识字会画画,家里人挺看重她的想法,这也给她后来搞政治埋下了伏笔。1852年,17岁的她通过选秀进了紫禁城,起点不高,就是个兰贵人,住后宫角落。但她长得清秀又聪明,很快就被咸丰皇帝看上了,升成了懿嫔,后来又升懿妃。1856年,她生下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这下地位蹭蹭往上涨,成了后宫的大人物。 1861年,咸丰在热河病逝,6岁的载淳当了同治皇帝。慈禧跟慈安太后联手,找来恭亲王奕訢,搞了个辛酉政变,把顾命八大臣收拾了,开始垂帘听政。她坐在黄帘子后面,管着朝廷大事。1875年,同治皇帝死了,没留后代,她又推了4岁的小外甥载湉当光绪皇帝,继续掌权。她这人政治手腕厉害,几十年来牢牢抓着清朝的命脉。 慈禧当家那会儿,清朝真是内外交困。19世纪中后期,太平天国、捻军闹得天翻地覆,外头还有英法联军来抢地盘,国力一天不如一天。她也想振作,支持自强运动,搞洋务,建了江南制造局、北洋水师,引进了点西方的枪炮和技术。但她对政治改革特别小心,怕动摇了自己的位子,结果清朝现代化走得慢吞吞。1889年,光绪亲政,她退到颐和园,可还是通过太监和亲信遥控朝政。她的日子过得挺奢华,修颐和园花了大把银子,老百姓意见不小。 1880年,慈禧46岁,突然身体出了状况,肚子肿胀,老干呕,还特别嗜睡。这事儿让贴身太监李莲英慌了神,赶紧把太医院的御医叫来瞧。御医们轮流诊脉,折腾半天,有两个愣头青说是“喜脉”,也就是怀孕了。这话一出,宫里人都懵了。李莲英当场就火了,说慈禧守寡快20年了,哪来的身孕?这俩御医传言后来被拖出去收拾了,估计是没好下场。 这时候,另一个御医薛福臣站了出来。他四十多岁,医术靠谱,慈禧挺信他。薛福臣仔细诊了脉,说是气血不调,开了个药方让人熬药。慈禧喝了几天,症状真减轻了,精神也好了,她一高兴,还赏了薛福臣一块“秀明”的匾额。可野史里有点不一样的说法,说薛福臣开的可能是堕胎药,怕说实话惹祸,糊弄过去了。 这事儿到底咋回事,史学界吵得挺凶。像《闻尘偶记》这种野史提过这茬,但正经史料里没啥证据。慈禧从1861年咸丰死了就守寡,宫里戒备那么严,她私底下搞出啥事的可能性不大。有人觉得,肚子肿胀、干呕这些症状,可能是气血问题被御医看岔了,也可能是老百姓瞎传的八卦。毕竟那时候宫廷啥事都神秘,外头人就爱瞎猜慈禧的私生活。 1880年这事儿过去后,慈禧还是稳坐钓鱼台。1889年,光绪亲政,她表面上退到颐和园养老,其实靠太监和亲信照样管着朝廷。1894年,甲午战争打得稀烂,清朝输给了日本,签了《马关条约》,丢了台湾,国力更不行了。有人骂慈禧拿海军的钱修园子才输的仗,但现在研究说,光绪和他的谋士翁同龢没重视军事才是大问题。1898年,光绪想搞戊戌变法,弄激进改革,慈禧看不下去,带着保守派把光绪软禁了,变法没撑过一百天就黄了。 1900年,义和团闹起来,慈禧先支持他们打洋人,结果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她带着光绪跑到了西安。1902年回来后,她态度变了,搞了点新政,比如1905年废科举、办新学堂、送人出国留学,还想弄宪政救国。这些招儿有点用,可清朝底子太烂,救不下了。 1908年11月14日,光绪死了,第二天慈禧也走了,72岁。她临死前安排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可清朝已经摇摇欲坠。1911年,辛亥革命一闹,清朝彻底完了。慈禧这辈子争议忒大,她靠政治手腕保住了自己的权,可没挡住清朝的衰亡。有人说她保守,拖了改革后腿,有人说她晚年好歹推了点现代化。咋评都行,反正她这人不好惹,也没少干实事。 回头看1880年那次怪病,怀孕的说法八成不靠谱。慈禧守寡20年,宫里盯着的人那么多,她哪有机会闹出这种事儿?御医说是气血不调,倒挺合理,肚子胀、干呕、嗜睡这些,可能就是身体虚了或者肠胃不好。野史里那些堕胎药的传言,估计是后人编的热闹,没啥真凭实据。那时候医学也不咋地,御医看错也不奇怪。加上宫廷这地方,啥事儿都能传得神乎其神,外头老百姓一听慈禧肚子大了,就爱往劲爆的方向想。 这事儿还反映了慈禧的处境。她那会儿46岁,正值更年期,身体有点毛病也正常。可她是太后,啥动静都得放大看,御医担子重,稍说错话就掉脑袋。薛福臣能蒙混过关,还得了赏,说明他不光医术好,脑子也活。这段历史虽小,却挺能看出晚清宫廷的紧张劲儿和慈禧的威势。
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李莲英请求回老家养老。隆裕太后面色不善,心想:“你做了多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