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到闹剧:连特朗普都看不下去的捷豹重塑
当一位靠地产起家的美国总统,开始对一个英国豪华汽车品牌的品牌重塑广告“喊打喊杀”时,这世界离“赛博荒诞”又近了一步。
8月4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其社交平台“真相社交”(Truth Social)上发文,称捷豹的品牌重塑广告是“愚蠢的表演式正确”、“彻头彻尾的灾难”,并断言其CEO 阿德里安·马德尔(Adrian Mardell)因此“引咎辞职”,导致公司陷入混乱。他写道:“看了那则丢人现眼的广告后,谁还会想买捷豹?”
特朗普的一纸“檄文”,将捷豹那支本就争议缠身的品牌广告,直接钉在了“愚蠢的表演式正确”的耻辱柱上。这精准地为这场本就摇摇欲坠的大火,浇上了一桶航空燃油。
然而,喧嚣之下,这场看似荒诞的跨界“炮轰”,恰好构成了一个绝佳的观察切片。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百年品牌在时代转角处,那场惊心动魄、甚至不惜“自焚”的求生之路。
01|流量的黑魔法:一场“行为艺术”,与一位“野生”首席传播官
我们先回到事件的“犯罪现场”。
捷豹的这支广告,堪称汽车营销史上的“异类”:全程不见一车、一轮、一标,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意识流的、探讨所谓“不羁精神”的多元文化画面。普通观众看完的第一反应,大概是默默打开地图App,确认一下自己是不是误入了哪个当代艺术馆的开幕式,顺便怀疑人生三分钟。
这场“行为艺术”自然引来了市场的冷眼与群嘲,被讥为“不知所云”。而特朗普的出现,则将这场行业内部的讨论,瞬间升级为全球性的舆论事件。
最讽刺的部分在于,特朗普指控的核心论据——“CEO引咎辞职”,更像是一厢情愿的“政治叙事”,而非有据可查的商业事实。然而,事实的对错在此刻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位“野生首席传播官”以其无与伦比的“流量黑洞”体质,无意间已将聚光灯直接打在捷豹“决意重生”这出悲壮的大戏上,让全球观众都成了前排看客。
02|风暴眼中的换防:功成身退的掌舵人,与临危受命的财务官
那么,事实究竟如何?
根据官方口径,捷豹路虎的CEO更迭,是一次再正常不过的计划内交接。
卸任者,阿德里安·马德尔(Adrian Mardell):一位在公司服役长达35年的“老将”。在其担任CEO的最后三年里,他不仅成功带领公司走出疫情困境,更创造了公司多年来的最佳利润。他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功成身退的掌舵人。
接任者,P.B. Balaji:并非无名之辈,而是母公司塔塔集团的首席财务官(CFO)。一位财务专家在此刻空降,信号再明确不过:捷豹这场昂贵的电动化转型,必须在更严格的成本控制和更清晰的投资回报路径下进行。
至于这场品牌重塑,即将退休的Mardell早已表明态度:他承认捷豹并非刻意追求“表演式正确”,但也坦然接受,为了品牌的未来,必须预见到转型可能带来的部分老客户流失。
这盘棋,捷豹自认落子无悔,但观棋者未必买账。
03|开错的药方:一场注定失败的“截肢手术”?
抛开特朗普的口水战,我们必须回到商业的本质:捷豹作为一个百年品牌,为何要进行如此激进的、近乎“自焚”式的品牌革命?
答案是四个字:“温水煮蛙”。近十年的捷豹,像个穿着燕尾服却找不到舞会的过气贵族,被困在自己的历史荣光里,品牌形象日益老化,市场定位愈发模糊。不破,则必将沉沦。
因此,这场看似荒谬的品牌重塑,本质上是捷豹管理层为求生开出的一剂猛药。但这剂猛药,从药方到用法,都充满了值得商榷的致命缺陷,很可能直接把病人送走。
其一,是品牌基因的“排异反应”。
医学上的常识是,器官移植最大的风险来自排异。捷豹优雅、运动、带点英伦“小瑕疵”的品牌基因,能否承受得起一块从宾利身上强行移植过来的“超豪华”器官?这种缺乏根基的强行升维,更像是一座空中楼阁,风一吹,就散了。
其二,是市场时机的“精准踏空”。
可悲的是,捷豹“恰好”在一个全球豪华电动车市场开始增长疲态、连特斯拉都在降价促销的“退潮期”,去推出一款价格可能高耸入云的、定位极度小众的电动车。这无异于在45度的陡坡上,选择了一个最高难度的起步动作,精准地踏入了每一个可能的陷阱。
其三,是产品真空期的“慢性自杀”。
更致命的是,这场“登月”式的豪赌,让捷豹陷入了长达数年的产品真空期。在竞争对手用尽浑身解数抢占用户心智的当下,捷豹选择在市场上主动“隐身”,静待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不是勇敢,是天真。
结 语
对于新帅P.B. Balaji而言,他接手的远不只是一个汽车品牌。想象一下上班第一天,办公桌上除了公司的财报,还摆着一份来自美国总统的“差评”截图,这大概是所有CEO入职噩梦清单里的TOP 1。
他面对的,是一个正处于舆论风暴中心、正在经历身份认同危机的哲学命题。而他接过的,也许不是通向未来的火炬,而是一根烫手到令人怀疑人生的烙铁。
我们能期待的,或许不是奇迹。我们只是想知道,当帷幕落下,舞台中央上演的究竟是“重塑新生”的辉煌礼炮,还是“体面消亡”的悲壮余晖。
捷豹路虎捷豹捷豹路虎[超话]捷豹[超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