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9.3阅兵在即,日本却决定打破惯例,首相石破茂做了一件他前任们30年来都不敢做的事——不道歉、不纪念、不反省! 过去三十年,日本历任首相在每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哪怕态度再模糊,也从未完全回避过“反省”的话题。 从1995年的“村山谈话”,到2005年小泉纯一郎的表态,再到2015年安倍晋三打文字擦边球的“未来不必谢罪”,至少在形式上,日本政府始终维持着某种“道义姿态”的延续。 但石破茂选择打破这一“惯例”,不是简单的低调处理,而是一次公开断裂。 当前的日本政坛正值多事之秋,自民党深陷“黑金丑闻”,与宗教团体的纠葛也让公众信任度急剧下滑。在不久前的参议院选举中失利后,石破茂的首相宝座本就坐得不稳。 理论上,他最需要的是团结内外、稳定民心,可他却在这个节骨眼上抛出“三不”,是“意外”,还是“有意为之”? 日本国内反应并不一致。保守势力借此大张旗鼓,宣称“历史包袱该放下了”,“安倍谈话已经画上句号”。但联合执政的公明党、学界,以及超过半数的普通民众并不买账。 毕竟,对于历史的态度,从来不是一纸声明那么简单,它关系的是国家的立场与价值观。 美国总统特朗普给日本出了个“多选难题”:要么接受高额关税制裁,要么打开大米市场,要么扩大汽车进口额度。 每一条都牵动日本经济命脉——关税会拖垮出口型制造业,放开农产品会激怒拥有千万成员的农业组织,而汽车,更是日本产业结构的基石,相关从业人口高达600万。 如果石破茂能在9.3这个全球关注的历史节点上,访华释出诚意,不仅能赢得一定的道义空间,还可能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回报。 当前中方已有意逐步放开对日本水产品的进口限制,下一步或许也会对日本牛肉、零部件等项目松口;中日韩自贸区的重启,也可以缓解日本对美依赖的结构性问题。 但问题是,石破茂没有选择这条相对稳妥的“对话路线”。相反,他似乎正迎合国内右翼势力的步调。最近的《防卫白皮书》中,中俄朝被直接列为“最大安全威胁”,日美安保关系被进一步捆紧。 这一切背后的逻辑很清晰:通过制造“外部压力感”,为推进日本军事政策松绑和战后体制的重新定义争取舆论基础。 让人担忧的时,日本国内一项民调显示,近48%的年轻人支持首相在历史问题上保持“沉默”,认为“那是过去的事”。这种集体记忆的逐渐淡化,才是真正危险的信号。 历史不是一页随意撕下的纸,它是一面镜子,一把尺子。如果一代人对这面镜子无感,对这把尺子无视,那么,错不在他们的选择,而在于整个社会的教育与舆论引导。 石破茂的“三不”到底是为了缓解当下的政治危机,还是在试图悄悄改写战后国际秩序,仍需进一步观察。 但可以肯定的是,一个无法直面历史的政府,很难赢得真正的尊重;一个在关键节点选择逃避的领导人,也难以在风浪中稳住方向。 这次阅兵,不只是为了纪念胜利,更是提醒世界:和平不是自然发生的,它是由对历史的反思、对责任的承担、对未来的共同承诺所共同维系的。如果有谁试图从“沉默”中逃脱历史的重量,那他也终将被历史重新召唤,甚至审判。
中国的警告,美国完全没有听进去!特朗普再次点了我们的名!8月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
【5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