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美军俘虏了一个17岁的志愿军战士,美军用电话线把他捆住,连夜拉去领赏,然而,让他们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个小战士,把他们耍的团团转!
那年5月,朝鲜战场上的硝烟裹挟着潮湿的春意,在第五次战役第二阶段的大水洞战场,美军的探照灯划破夜空,照见了志愿军130团2连通信员常同茂瘦削的身影,这个刚满十七岁的小伙,正经历着人生最惊心动魄的五个昼夜。
天蒙蒙亮时,连队接到穿插作战任务,常同茂背着装满电话线的帆布包,跟随队伍向大水洞方向突进。
谁也没料到,密林深处蛰伏着美军第38团的机械化部队,枪声炸响的瞬间,双方展开惨烈的白刃战。
常同茂正要去给三排传达命令,突然被两个身高马大的美军扑倒在地,他们用电话线将少年捆成粽子,嘴里还叼着没点燃的香烟,准备押送这个"活战利品"去邀功。
月光下,常同茂注意到缠在手腕的电话线越挣越松,他佯装怯懦缩在岩石后,趁美军坐下休息的当口,突然用膝盖顶碎左侧敌人的喉骨,右手扯开松脱的电话线,抓起藏在裤腰里的苏制手雷。
爆炸声惊飞了树上的夜枭,两个美军还没摸到腰间的柯尔特手枪就见了上帝。
挣脱束缚的少年没有选择撤离,反而朝着枪声最密集处摸去,在弹坑遍布的山坡上,他发现了七八个受伤的战友。
用绑腿带和树干做成简易担架,把重伤员藏进废弃矿洞后,常同茂带着两个轻伤员继续寻找大部队,这时东南方传来密集的脚步声,两队美军正从山腰包抄过来。
常同茂抓起缴获的卡宾枪,对着西侧美军打光弹夹,转身又朝东面扔出手雷,夜幕成了最好的掩护,两边美军都以为遭遇了主力部队。
听着对面此起彼伏的"fire in the hole",少年拽着战友钻进荆棘丛,身后传来震耳欲聋的爆炸声,美军两个巡逻队足足对轰了二十分钟。
翻过山梁时,常同茂瞥见远处帐篷顶的天线,这个三年兵龄的老兵立刻意识到,那是美军营级指挥所。
可摸遍全身只剩两枚空弹夹,他猫着腰在阵地外围转悠,竟在散兵坑里发现整箱MK2手雷,少年把七颗手雷捆成集束,匍匐着接近指挥帐篷,爆炸的气浪掀翻了三顶军用帐篷,电台设备在火光中四分五裂。
黎明前的黑暗最是难熬,常同茂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回伤员藏身处,却发现七个美军正用枪托殴打战友。
他解下腰间的手雷串,大摇大摆走到敌人面前,领头的少尉刚要举枪,少年拉响手雷保险的"咔嗒"声让他僵在原地,被三十多颗手雷晃花眼的美军,老老实实交出了武器。
当晨雾散尽,这个浑身血污的通信员带着七名俘虏和三十四个伤员回到阵地时,军装早已被凝固的血浆染成硬壳。
战后统计显示,他在五天五夜里端掉五座地堡,炸毁指挥所,毙伤37个敌人,缴获的武器能装备半个排。
元帅授勋时拍着他的肩膀说:"你这个小鬼,打得美国佬见识了什么叫中国兵魂!"
这个出生在巩县煤堆旁的少年,三年前还是陇海铁路上的挑煤工,1949年家乡解放时,他追着土改工作队要参军,因为年纪太小被劝回去三次。
1951年初,他咬破手指写下血书,硬是挤上了北上的军列,没人能想到,这个在训练场总被调侃"还没枪高"的小个子,会在战场上书写现代战争史上的孤胆传奇。
当年跟着常同茂突围的老兵回忆,这个机灵鬼总有些战场小发明,他把手榴弹引线剪短到两秒,让敌人来不及躲避;用空罐头盒和碎石布置诡雷,预警敌军动向。
甚至教会战友用英文喊"缴枪不杀",最绝的是他总能在美军物资里翻出巧克力,战士们笑称这是"常氏补给法"。
如今九十高龄的老英雄住在巩义乡下,当年的战利品,那把打光三千发子弹的波波沙冲锋枪,静静躺在抗美援朝纪念馆里。
玻璃柜中还有块融化变形的巧克力,是他特意叮嘱放进去的"特殊战友",每当有人问起战场往事,老人总说:"真正了不起的是那些留在朝鲜的同志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