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10元一天的工钱。石匠原本很高兴,但当他看到那两个字时,心里却涌起疑问:这两个字看着普通,为什么值这么多钱?背后是不是有什么隐藏的秘密? 汉中褒河峡谷深处,一位当地石匠接到了人生中最奇特的委托,水利部门的人找到他,开出当时算得上高薪的报酬,请他处理峭壁上的几个字,任务听起来简单,但要求却很特殊:必须完整剥离整块石板,不能有丝毫损伤。 这位石匠在褒河两岸干了大半辈子,从修桥补路到开山凿渠,什么活儿没见过,但这次不同工作人员反复强调要绝对保密,还派专人在旁监督。悬吊在崖壁前,面对那两个笔力遒劲的“衮雪”二字,他心里琢磨着:普通的字哪需要这么大阵仗? 三天时间他像做精细手术一般小心翼翼,先用细錾在石刻周围开槽,再一点点分离岩层,最后用绳索将整块石板平稳吊下,整个过程没有电动工具,全凭手工操作,稍有不慎就可能让石刻碎裂。 直到多年后参观汉中博物馆,这位石匠才恍然大悟,那块被他亲手从崖壁上取下的石刻,展牌上写着“石门十三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来1970年石门水库即将开建,褒河峡谷中的珍贵摩崖石刻面临被淹没的命运。 “衮雪”二字位置最为险要,就在激流正中央的石壁上,传说这是三国时曹操留下的墨宝,建安二十四年他兵败汉中后退守褒谷口,见河水撞石激起雪白浪花,便题写了这两个字,有人指出“衮”字似乎少了三点水,曹操笑答:“一河流水,还缺水吗?” 关于这个传说的真实性,学者们至今争议不断,支持者认为笔法确有汉魏遗风,“衮”字的写法也符合当时习惯;质疑者则指出,曹操生前严禁立碑,且汉魏书家很少署名,石刻上的“魏王”落款更像是后人添加。 但争议归争议“衮雪”的书法价值无可否认,两字圆润中带着力度,“衮”字右肩若有若无的点画,恰似浪花飞溅的瞬间。 石刻原本的位置正对着褒河的“雪浪滩”,枯水期字迹完整显现,汛期河水漫过时,真实的浪花仿佛为“衮”字补上了缺失的笔画。 这种巧妙的设计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匠心,无论是否真为曹操手笔,能在激流险滩中构思出如此精妙的视觉效果,都称得上是艺术杰作。 石门水库工程浩大,涉及的文物迁移工作更是史无前例,除了“衮雪”还有东汉的《石门颂》曹魏的《石门铭》等十多方珍贵石刻需要抢救,这些跨越千年的书法瑰宝,见证了中国书法从篆隶到楷行的演变历程。 文物工作者采用最原始也最稳妥的方法,雇佣当地经验丰富的石匠,用手工方式一块块切割剥离,每一方石刻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容不得半点闪失,那个年代没有现代化的起重设备,全靠人力和简单工具,工程之艰难可想而知。 “衮雪”石刻的成功迁移,堪称文物保护史上的经典案例,在汉中博物馆游客依然能清晰看到这两个字的独特神韵,虽然离开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失去了与河水互动的动态美感,但作为书法艺术品的价值依然璀璨。 那位默默无闻的石匠,用精湛的技艺为后世留下了珍贵文化遗产,他或许永远不会想到,自己三天的细致工作,拯救的是一件可能影响中国书法史研究的重要文物。 类似的故事在中国大地上还有很多,每一次基建工程,每一回古建修缮,都可能意外发现沉睡已久的历史珍宝,而那些参与保护的普通工匠,往往成为连接古今的无名英雄。 正如“衮雪”二字本身的寓意,表面看似有所缺失,实际上却因为自然的补充而变得更加完整,文明的传承也是如此,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才能让历史的光芒穿越时空照亮今天。 《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 《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卷》刘正成主编 汉中博物馆官网
1968年陕西汉中石门水库请来一位石匠,要他将峭壁上的两个错字凿掉,并开出高达1
大气磅礴展豪情
2025-08-06 09:45:19
0
阅读: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