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得知姐姐早就怀了丈夫的孩子,而自己竟然还嫁给仇人,共同生活了40年。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16年广西贺县桂岭镇,于家三小姐呱呱坠地。 谁也没想到这个书香门第的姑娘,日后会卷入半世纪的情海沉浮。 她叫于立群,上面有个才情出众的大姐于立忱。 姐妹俩相差三岁,感情却深得很。 于家祖上当过大清高官,到她们父亲这辈却家道中落,连学费都凑不齐。 大姐于立忱有担当,在北平读书时,年年春节前摆摊写春联,硬是供着妹妹们上学。 1930年,于家实在撑不下去分作两处。 于立忱留在北平当记者,14岁的于立群跟着母亲投奔上海的外祖父。 这姑娘有灵气,考进明月歌舞剧社当了演员。 取艺名“黎明健”,在《健美运动》里露过脸。 姐妹俩书信往来不断,于立忱总在信里夸个叫郭沫若的作家。 说他文章犀利,骂蒋介石骂得痛快。 1934年于立忱肺病加重,去日本治病兼做《大公报》驻东京记者。 巧的是郭沫若当时也在日本流亡,两人住处离得不远。 文学做媒,爱国情怀添柴,很快走得亲近。 于立群收到姐姐的信,字里行间都是欢喜,她也替姐姐高兴。 变故来得猝不及防。 1937年春,于立忱突然回国,五月就在上海寓所自缢身亡,年仅25岁。 遗书只道“国事家事皆堪哀”,没提半句私情。 于立群哭得昏天黑地,怎么也想不通开朗的姐姐为何轻生。 同年七月,郭沫若秘密回国,抵沪第四天就直奔于立忱墓前祭奠,写下《断线风筝》追忆故人。 于立群读后感动,觉得这人重情重义。 战火纷飞中,于立群参加抗日演剧队宣传救国。 诗人林林牵线,介绍她认识郭沫若。 随后郭沫若常来剧社,请她帮忙编《救亡日报》。 她校稿,他改文,战火中的武汉成了情愫滋生的温床。 1938年郭沫若向她求婚,她犹豫了。 他46岁,她才22,他在四川还有位原配张琼华。 郭沫若解释那是包办婚姻,婚后五天就离家,早无瓜葛。 于立群信了,年底在重庆简单成婚。 婚后随夫返乡,于立群第一次见到张琼华。 那是个穿着补丁棉袄的干瘦妇人,低眉顺眼地递上卧房钥匙,指关节粗得像树根。 于立群心里发堵,但看着身旁侃侃而谈的丈夫,终究没说什么。 更大的冲击在1950年。 某天家门口来了个日本女人,带着五个孩子,自称郭安娜,是郭沫若明媒正娶的妻子。 原来1916年郭沫若在日本与她结婚,生下四子一女,1937年抛下他们独自回国。 面对痛哭的安娜,郭沫若冷脸道:“过去的事不必再提。” 于立群气得发抖,可看着六个年幼的儿女,她咬牙忍下。 日子在抄稿、教子中流过四十一载。 她替他研墨铺纸,将书法练得颇具风骨。 他给她写诗作序,外人看来伉俪情深。 1978年郭沫若病逝,于立群强忍悲痛整理遗稿。 次年早春,她在故纸堆里翻出本蒙尘日记。 泛黄纸页揭开惊天秘密。 1936年于立忱在日本怀孕,郭沫若以“已有妻室”为由逼她堕胎,许诺离婚却始终未践诺。 绝望的于立忱在遗书草稿中写道:“此生错付,唯死可洗耻。”字字泣血。 1979年2月25日,北京干休所小楼。 于立群把日记本端正放在梳妆台上,镜中映出她霜白的鬓角。 四十一年的举案齐眉原是泡影,敬重的丈夫竟是害死姐姐的元凶。 当夜她效仿姐姐,用一根绸带结束生命,终年63岁。 梳妆台留着她最后墨迹:“半生连理皆虚妄,黄泉寻姊问分明。” 这对才情横溢的姐妹,最终都成了郭沫若情感泥潭的祭品。 主要信源:(贺州市平桂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于立群)
1978年,郭沫若因病去世不久,他妻子于立群突然自缢身亡,原来她在整理丈夫遗物时
琴音流转
2025-08-06 01:32: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