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20

历史瞭望观察 2025-08-06 00:28:45

美俄一旦开战,全球可能死亡50亿人。但如果战争发生在中美之间,情况又会如何?2022年,我国防护专家钱七虎院士的回答很干脆:中国有多种防御手段,我们不怕。 国际形势复杂背景下,研究机构通过模型模拟大国核冲突后果。罗格斯大学领导的一项全球研究指出,美俄全面核战后,超过50亿人可能死于饥荒。 两国核弹头总量占世界九成以上,美国约5400枚,俄罗斯近6000枚,一旦使用,会释放大量烟尘进入平流层。烟尘阻挡阳光,导致全球温度下降,农业产量锐减。模型计算显示,150太克烟尘注入后,表面温度可降14.8摄氏度,持续数年。 全球经济体系随之瘫痪,工业区破坏,供应链中断,能源生产停滞。金融市场崩盘,贸易停摆,发展中国家受冲击更重。研究强调,这种核冬天效应放大灾难,人口近80亿中半数以上难逃一劫。 区域性核战如印巴冲突,也可能致20亿人饥饿死亡,显示规模越大发作越广。 这些数据源于气候、作物和渔业模型,考虑风向、降水减少等变量,揭示人类对核威慑依赖的脆弱性。 假设冲突发生在中美之间,结果会有所不同。2022年,钱七虎院士明确表示,中国具备多重防御机制,对此无需恐惧。 国防建设从上世纪50年代起步,国家建立航天、航空、船舶、电子和核工业体系,确保武器装备来源稳定。同时推进两弹一星工程,奠定战略底气。 60年代开展三线建设,在西部12个省区投入近2000亿元,兴建众多企业,目的是战时维持国民经济运转。 这些工厂分散隐蔽,增强后方支撑能力。导弹系统是关键,反舰弹道导弹如东风系列,射程从数百至数千公里,能精确打击海上目标。 东海-10巡航导弹威胁半径达1800公里,歼轰-7战机携带的反舰导弹攻击范围近2000公里。这些武器形成反介入区域拒止战略,覆盖马六甲海峡至关岛周边,迫使对手在2700公里外活动。 防护工程实力突出,地下防御体系抵御外部打击,提供战略部署保障。人民防空工程直接保护民众,城市地下设施提升抗空袭能力,减少伤亡和损失。 这些工程兼具应急指挥、医疗救助和物资储备功能,便于政府协调救援,维持社会秩序。 作为威慑手段,它向潜在对手展示,中国保护人民和财产的能力强,入侵代价高昂。 防御体系多层配合,外层拦截入侵,内层守护民生,形成严密网络。钱七虎院士长期从事防护工程研究,推动地下结构设计创新,确保核打击下反击能力。 相比美俄核战预测,这种准备让中国在面对威胁时更有底气,避免陷入类似全球灾难。 这些防御发展带动科技进步。导弹研制需要先进导航和材料技术,促进工业升级。 防护工程涉及建筑和结构设计,应用到民用领域,提升基础设施耐久性。三线建设遗留企业如绵阳科技城、德阳重装城,继续贡献经济。 无数科研人员付出努力,钱七虎院士代表其中一员,他们的工作铸就国家安全基础。防御目的在于维护和平,强大实力让对手掂量代价,换来稳定环境。民众从中受益,过上安稳日子,为成就感到自豪。只有强大,国家才能守护和平。 你对这些防御手段有何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中国实力是否让你更有信心?

0 阅读:3
历史瞭望观察

历史瞭望观察

站在高处,瞭望历史风云变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