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以前几乎没有棉被,那古人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冬里,究竟是怎么扛过来的呢? 对于古

青春染指流 2025-08-05 17:10:35

宋朝以前几乎没有棉被,那古人在零下几十度的寒冬里,究竟是怎么扛过来的呢? 对于古人来说,火是重要的取暖方式。早在距今 4600 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古人们就开始使用火塘取暖了,这种方式在南方一些农村地区一直延续至今。 到了战国时期,秦国都城咸阳的宫殿里还出现了壁炉,壁炉设计精巧,能让热气在炉膛内充分回旋,还便于炉烟排出,秦王在这样的环境下洗澡就不怕冷了。 北方的古人则多依靠火炕来度过寒冬,魏晋时期,北方就有了关于火炕的记载,到了辽金时期,火炕技术成熟并广泛使用,火炕由炉灶、炕体和烟囱构成,能让室内温暖舒适,即使到了现在,北方农村依然有很多地方在使用火炕取暖。 除了这些固定的取暖设施,古人还有不少移动热源小物件,比如被中香炉,它是一种铜制容器,里面放炭火和香料,无论怎么翻滚,都能保证香炉呈水平放置,可放在被褥中使用。还有熏炉和手炉,通常也是铜质的,内置炭火,外加面罩,可以捧在手里或置于袖中,就像现在的 “暖宝宝”。富贵人家的手炉燃烧檀香木,不仅能取暖,还有安神放松的作用。 比手炉大一些的暖炉,也是古人常用的取暖工具。《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民间会置酒作暖炉会,大家聚在一起,暖炉摆在四周,吃喝玩乐,很是惬意。另外,还有俗称 “汤婆子” 的足炉,往里面灌热水,睡觉时放在被窝里暖脚,效果很好。北宋时,苏东坡曾送给友人一个 “暖脚铜缶”,并交代使用方法,说每夜注满热水,用布单裹好,就可以一夜不冷。 在衣物和被褥方面,富贵人家和普通百姓则有很大差别。达官贵人、富裕人家可以穿裘衣、盖锦衾。裘衣有羊裘、狐裘之分,狐裘价格昂贵,如《晏子春秋》中记载,景公赐晏子的狐之白裘,价值千金。锦衾是用锦缎、丝绵做的被子,保暖效果很好。 而普通老百姓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只能穿用麻布、葛布制作的布衣,盖布衾,这种布衾的御寒效果很差,就像杜甫诗中说的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在棉花尚未大规模种植的唐宋时期,百姓们还会穿纸衣、盖纸被来御寒,这种 “纸” 是经过特殊处理的楮树皮,里面还会加入麻絮等,以增加柔韧性,当时一些文人还常以穿纸衣、盖纸被为风尚。 总的来说,宋朝以前虽然没有棉被,但古人凭借着智慧,通过各种取暖设施和不同材质的衣物被褥,想尽办法度过了一个又一个寒冬,这些古人的御寒方法,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0 阅读:242
青春染指流

青春染指流

青春染指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