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28日,吉林省通榆县农民张发,伙同另外两人,悄悄来到了兴隆山一处旧庙遗址。当地人管这片地方叫“公主泡子”,地势本就低洼,又恰逢雨季,土地泥泞不堪,挖掘异常艰难。 固伦纯禧公主出生康熙十年十月二十八日,她的父亲是恭亲王常宁,母亲是庶福晋晋氏。从小进宫接受康熙帝抚养,被当作大公主看待。康熙二十九年,她二十岁时下嫁蒙古科尔沁部台吉博尔济吉特·班第,之后生活在草原上。雍正元年晋封固伦公主,享受皇后所出待遇。乾隆六年她去世,安葬在科尔沁领地。她的婚姻巩固了清廷与蒙古的联盟,墓葬规格高,陪葬品多金银饰物,纹样以龙凤为主,反映出皇室对边疆的控制策略。这些细节从历史档案中可见,显示清代公主远嫁的实际作用。 和硕淑慎公主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正月初二日,父亲是废太子允礽,母亲是侧福晋唐氏。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将她收为养女,十五岁封和硕淑慎公主。雍正四年十二月,她下嫁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观音保,成为首位下嫁蒙古却留京的公主。她一生经历父亲被废的动荡,婚后守寡五十多年,乾隆四十九年去世。她的墓葬也在科尔沁地区,规格对应郡王级,陪葬物品体现政治联姻的价值。从清史稿看,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稳定蒙古部落,避免公主远行带来的不便。 固伦和敬公主降生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父亲乾隆帝,母亲孝贤纯皇后富察氏。作为皇后唯一存活子女,她在乾隆初年封固伦和敬公主。乾隆十二年三月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但乾隆允许她婚后留京,不去草原。她与额驸恩爱,生五子女,乾隆五十七年去世,真身葬北京东郊朝阳区东坝附近。为安抚蒙古,在额驸领地建衣冠冢。她的待遇特殊,墓规格接近亲王,历史记录显示这是乾隆对富察皇后的眷恋延伸。这些公主的生平,都与清代对蒙古的政策挂钩,远嫁成为维系王朝稳定的工具。 张发三人于1982年6月28日来到兴隆山公主泡子,低洼地带遇雨季,土地泥泞,挖掘过程异常吃力。他们先挖到青砖痕迹,天黑后回家休息。第二天早起继续,动静吸引村民围观。张发用钢鞭驱散人群,避免哄抢。墓室坍塌,灌满泥水,三人在水中摸索三天,捞出金银饰品装袋,尸骨和布料扔一边。坑宽四米长五米,留下一地残渣。这样的行为直接破坏了文物,造成不可逆损失。从考古报告看,这次盗掘暴露了基层文物保护的漏洞,盗贼粗暴操作导致许多物品损毁。 三人挖出的文物多为饰品,龙凤纹样为主,显示墓主人身份高贵。专家推测墓主为清代外嫁蒙古公主,下葬乾隆时期。地点属科尔沁左翼中旗,墓区有围墙残迹和配殿基址,小庙是后人祭祀所建。陪葬小墓属侍女,主墓女性骨骼确认。追回的文物中,银锭半块、乾隆铜钱几枚,共十四件残余。公安审讯后追缴265件,但多数金银已熔化变卖。这样的后果,让历史信息永久丢失,提醒人们盗墓的危害远超想象。 张发三人很快落网,接受审判。联合专案组由吉林省文物局和公安厅组成,赶到现场清理。两个大坑触目惊心,散落白骨、棺木碎板、青砖和绸缎碎片。考古人员抢救性发掘,确认陵园格局。专家杜家骥研究指出,享殿规格高,相当于亲王级,倾向固伦公主级别。墓主可能为固伦纯禧公主、和硕淑慎公主或固伦和敬公主。固伦和敬公主真身在北京,此处为衣冠冢。无墓志铭,身份仍是谜。文物入藏博物馆,墓区得到保护。这件事反映出八十年代农村盗墓现象的普遍性,基层教育和法规需加强。 这些公主的墓葬,体现了清代等级制度。固伦公主等同亲王,和硕公主等同郡王。兴隆山墓的建筑规制,砖砌围墙和配殿,显示主人非一般。历史考证缩小到三位公主身上,她们都嫁科尔沁部落,加强了满蒙联姻。纯禧公主可能性较高,因卒年早,规格匹配。淑慎公主卒乾隆四十九年,和敬公主卒五十七年,但后者有衣冠冢。铜钱锁定乾隆朝下葬。这样的推断基于文献比对,避免主观臆测。盗墓事件虽破坏严重,却推动了学术研究,让更多人了解清史细节。 张发的行为典型代表了那个时代一些农民的短视,伙同他人盗掘,只为眼前利益。结果文物流失,文化遗产受损。公安追缴虽部分成功,但熔化物品无法恢复。专家从残存饰品等级分析,龙凤纹样多用于皇室高位。陵园规模也支持公主身份。南开大学杜家骥教授的观点,强调无确凿证据前,一切是合理推断。新考古发现或许能解谜。这件事接地气地说,就是普通人干了傻事,毁了大家的文化财富,得吸取教训。
明末清初,江苏无锡城西南有一家当铺,突然发现屋檐上被人射了一支箭,还附带一封信。
【3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