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2月17日,苏州,戴笠戴雨农在召开的军警大会上讲话。此刻的戴笠真的是威风八面啊!可谁能料到一个月后,这位“特工王”就去见了“阎王”! 1946年2月17日,苏州的军警大会上,戴笠穿着一身挺括军装,神采飞扬地在台上讲话。 他神情镇定,言辞铿锵,军帽下的脸看不出一丝焦虑。 会场里掌声阵阵,看起来他依旧是那个风头正劲的“特工王”。可台下那些知情人心里明白,这场风光,其实是他最后的高光了。 谁也没料到,仅仅一个月后,他就会连人带飞机,一起栽进南京西郊的山里,成了一具牙齿还能辨认身份的焦尸。 当时的戴笠,表面上仍稳坐军统局的头把交椅,风头甚至一度盖过了不少军政大员。 可局势变了。抗战刚胜利,国民党正在琢磨怎么洗白自己那一身旧账,戴笠掌管的军统,成了最大的“负资产”。这个机构在战争时期几乎无孔不入,暗杀、拘禁、拷问,干的全是见不得光的活儿。民间早就怨声载道,党内其他派系也早对军统这摊子人恨得牙痒。 蒋介石不是没看出来这一点。他一边对外做出要“法治建设”的姿态,一边亲手点将,成立小组,密切盯着戴笠的动向。 在公开层面,他下令“化整为零”,要撤销军统局,把特务系统分散整编。 戴笠不是没察觉。 他聪明得很,一向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他明白蒋不是随口说说,自己迟早要被架空,或者更惨。他于是打起了“肃奸”的旗号,在华北、东北各地跑来跑去,不愿回重庆,一来是逃避那场注定对自己不利的会议,二来是想借整肃日伪旧部的机会,重新掌握一部分主动权。 就在北平,他接触到了一个看似边缘、却注定影响他命运的人——川岛芳子。 这个身穿男装的“伪满公主”早在抗战时期就声名狼藉,如今落网在军统手中,成了戴笠的审讯目标。 戴笠原本没对她抱多大期待,但没想到这一审,把他扯进了另一个深水区。 川岛为了保命,把她知道的一切都倒了出来。 她交代马汉三在抗战期间有投敌行为,还提到了一个神秘物品:九龙宝剑。 她说当年马汉三从她家中搜走了那柄剑,如今还藏着。 这下,戴笠的眼睛亮了。九龙宝剑是什么?据说是当年孙殿英盗清东陵时顺走的宝物,原打算献给蒋介石,结果兜兜转转落入戴笠手中。他当年把宝剑交给马汉三保管,后来马被俘,宝剑也就下落不明。 现在川岛一开口,戴笠才意识到,那剑还在人间,还在马汉三手上。 他没有声张,只是派人传话给马汉三,说剑要回来,别的事暂不提。 马汉三心里门儿清,知道这事要是搞不好,不光官帽难保,命也悬了。 于是他连夜把九龙宝剑送到戴笠手上,连带还送来了十箱子价值不菲的字画和古玩,摆出一副“知错能改”的样子。 可这点小动作并没有稳住局势。 戴笠没立刻发难,不代表就此罢手。 他素来行事冷静,有仇必报,今天收下的东西,不过是明天发落的证据。马汉三也明白这一点。 两人表面一团和气,背后各怀鬼胎,一个在等机会动手,一个则开始计划反扑。 这时候,重庆那边又来了催电,要戴笠回去参加“八人会议”。 这个会议,是蒋介石为彻底拆解军统而设,八个席位里,唯有戴笠一人不是“拆解派”。 他若不回,便是抗命;他若回,便是孤军。戴笠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上路。 临走那天,北平机场冷风凛冽,军统旧部都来送行,王蒲臣、马汉三也在场。 戴笠回头望了一眼,说了句:“这是最后一次了。” 3月17日上午,戴笠从青岛起飞,计划先到上海,再转重庆。 那天的天气很糟,上海、南京一带都在下大雨,飞行员建议等天气转好再走,被戴笠一口回绝。 他让机师加足油,说不行就改降南京或重庆。他性格一贯如此,认定的事,谁也拦不住。 专机代号222号,起飞后不久就与地面多次联系。 飞行员先报告准备折返,后来又说计划在南京降落。13点13分,他们发出了最后一条无线电,说正在降落。然后,信号消失。 这架飞机一失联,整个军统系统都炸了锅。 蒋介石得知消息,当场愣住,随后下令空军沿线搜索,“活要见人,死要见尸”。三天后,南京郊外的岱山,村民发现一片残骸,飞机几乎碎成了渣,尸体混在泥水中难以辨认。戴笠的遗体靠牙齿辨出,金牙还在,尸体焦黑,藏在山沟的“困雨沟”中。搜索队还在现场发现了那柄九龙宝剑,虽剑鞘毁坏,但剑身依旧寒光四射。 戴笠死了,军统的气也随之散了。 他这一死,引来各种说法。 两年后,保密局递交给蒋介石一份内部报告,说马汉三密谋暗杀戴笠,动机是自保,手段是定时炸弹,由心腹刘玉珠动手。 1948年9月,马汉三和刘玉珠被秘密处决,罪名却只有“贪污”。 这个处理方式,让人更添猜疑。若真是谋杀戴笠,怎会不提?若不是,为何秘密处决?这宗疑案从此就被锁进档案柜里,至今没有明确盖棺。 戴笠这人,一生行走在刀尖上,整军、杀敌、揪共、反谍,哪一样不是命悬一线?他太懂游戏规则,也太敢走极端。 他死得突然,却也不算意外。 死后的他,被送回家乡安葬,葬礼不大,也没多少人敢公开悼念。
1946年2月17日,苏州,戴笠戴雨农在召开的军警大会上讲话。此刻的戴笠真的是威
不急不躁文史
2025-08-04 23:15:11
0
阅读: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