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交流的“广西答案”:从赛事平台到东盟科普生态

鸿蒙情报局‌ 2025-08-04 19:34:22

当“刘三姐”数字人用壮乡山歌与东盟语言在广西贵港体育中心交替问候时,当中国与东盟青少年的机器人在超级轨迹赛场上精准完成“星际之门”任务时,跨越国界的科技对话正悄然重塑中国-东盟合作的青年维度。透过第22届广西青少年人工智能及机器人竞赛暨跨区域面向东盟国家邀请赛的赛场内外,能清晰看到一条从技术交流到民心相通的合作脉络。 2025年7月的贵港体育中心赛场,印尼选手用中文标注的编程代码与中国学生的泰语注释在屏幕上相映成趣。这种技术交流的默契,源于赛事机制的持续进化,从2019年首次邀请4支东盟队伍参赛,到如今已有5个以上东盟国家的队伍参与,广西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已成为中国与东盟规模最大的青少年科技交流平台之一。 “超级轨迹赛的擂台上,要求机器人完成穿越障碍、触碰‘星际之门’、精准射靶等多项任务,速度与稳定性成为决胜关键。”超级轨迹赛项目裁判长张力介绍道,学生需要根据现场抽取的任务布局,在一个半小时内完成编程调试,这既考验搭建设计能力,更能看出编程逻辑的灵活性,场地中黑白线的识别、传感器的数量选择都需要选手在精度与难度间找到平衡,而这种对综合素养的考验,让中国与东盟青少年有了技术对话的共通语境。 赛场外,人工智能创意比赛同样精彩纷呈。云南省保山第一中学李秋硕带来的“BL”号智能水质生态监测巡检船项目,展现了青少年对现实问题的科技思考。 机制构建:从活动交流到生态共建 “广西作为面向东盟的桥头堡,我们的科普交流不是简单的活动叠加,而是要通过机制化建设,让中国与东盟的青少年在科技碰撞中真正实现民心相通。” 广西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黎宁在接受采访时,道出了广西深耕东盟科普工作的核心思路并介绍道,2019年中国—东盟科普国际交流中心在广西科技馆挂牌后的系统布局,该中心整合科普、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多方资源,通过“送培到东盟”“同上一堂科学课”等活动,将优质科普资源源源不断送往东盟国家,形成了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共建共享、场馆联建的多元合作模式。 在超级轨迹赛中,这种合作理念体现得淋漓尽致。赛事采用“不限定器材”的规则设计,让不同国家的选手能基于自身条件自由发挥,马来西亚代表队带着融入娘惹花纹的机器人参赛,泰国选手则在作品中融入大象造型元素,技术交流中自然流淌着文化印记。而“动态任务”模式——场地任务由各国学生代表共同抽取确定,既保证了公平竞技,更创造了即时性的协作契机。 “最初我们只是摸着石头过河,通过一场场活动积累信任。”广西科技馆馆长黄星华回忆道。2019年,广西首次承接“一带一路”青少年创客营与教师研讨活动,38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名师生齐聚南宁,一周的研学交流让泰国、印尼等东盟国家的参与者与广西结下不解之缘。正如黎宁所言:“这些活动就像破冰船,让我们与东盟国家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建立常态化联系。” 广西的东盟科普蓝图正不断铺展。广西科技馆正在打造的东盟科技文化展厅,将人工智能科普内容搬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的舞台;友谊关口岸所在地崇左凭祥有一座新的科技馆预计今年10月建成,届时将成为中越科普交流的新地标。“我们在搭建资源平台的过程中,锻炼了人才队伍,积累了国际化科普资源,更重要的是,让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在科技交流中增进了友谊与了解。”黄星华说。

0 阅读:0
鸿蒙情报局‌

鸿蒙情报局‌

每天更新精彩片段,承蒙您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