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什么从来不拿正眼看印度?看看这张图就明白了。当时的印度处于封建邦国林立的混

蕊蕊聊过去 2025-08-04 16:18:09

唐朝为什么从来不拿正眼看印度?看看这张图就明白了。当时的印度处于封建邦国林立的混乱状态,彼此间相互征伐。 那时候,唐太宗李世民坐镇长安,国力强盛,周边国家像突厥、高句丽啥的,要么被打服,要么主动来朝贡,四海太平。反观天竺,北边有个戒日王朝勉强算老大,国王曷利沙伐弹那费劲巴拉地征讨周边,凑了三十多个附庸邦国,军队也就七万来人,二千战象、五万步兵、二万骑兵,搁大唐眼里,这点家底儿连塞牙缝都不够。唐朝派使者去天竺,主要图佛教文化交流,法师玄奘贞观三年西行取经,带回不少经书,推动两国在宗教上多些联系。可天竺那边呢,自从孔雀王朝灭了以后,几百年都散沙一盘,各邦国你争我抢,内耗得不成样子,没个强有力的中央管事儿。这局面,让大唐外交重心搁在西域丝路和北方草原上,对远在天竺的零散势力,就没太上心。戒日王朝表面统一,实际各邦国钩心斗角,叛乱时不时冒头,国力虚弱得不行。大唐看重统一集权,天竺这种封建邦国林立的乱象,自然入不了眼。 天竺的乱劲儿,在贞观二十一年闹得最凶。戒日国王曷利沙伐弹那一死,王位没人接,臣子阿罗那顺这个野心家直接篡位,把原本就松散的邦国体系搞得更散。各附庸邦国一看机会来了,纷纷独立,北天竺到处是战火,百姓苦不堪言。阿罗那顺为了站稳脚跟,四处抢东西,连前来吊唁的大唐使团都敢动。王玄策是右卫率府长史,带三十来人,携着礼品从长安出发,费劲到了天竺边境,结果刚进去就遭劫,使团大半人没了,东西全被抢。王玄策和副使蒋师仁逃到泥婆罗国,向国王借了七千骑兵,又找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要了一千二百兵马,总共八千多人。王玄策领着这支队伍南下,在茶镈和罗城外跟阿罗那顺的几万大军对上,包括那二千战象。仗打三天,联军用火攻破了敌阵,拿下五百八十多座城,抓了上万人,阿罗那顺一家子全被俘,押回长安治罪。这事儿传开,天竺诸国吓坏了,从此对大唐多几分忌惮,不敢轻易惹事儿。可说到底,阿罗那顺就是个篡位者,仗着乱局作恶,却没真本事稳住局面,他的下场纯属自找。 这故事搁现在看,挺有意思。大唐借这事儿维护了尊严,天竺却暴露了分裂的毛病。自孔雀王朝后,天竺就没统一过,邦国间互掐,资源白白浪费,跟大唐的中央集权比,差远了。王玄策胜在借周边力量,速战速决,没让大唐直接卷进去。事后,唐朝继续通过佛教保持联系,法师义净后来也去天竺取经,但外交重点没变,还是稳固西域和北方。统一是国家强盛的根基,只有内部齐心,才能对外硬气,推动文明交流。咱们国家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分裂只会让人看轻,团结才能站起来。  

0 阅读:43
蕊蕊聊过去

蕊蕊聊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