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3年,左宗棠发妻周氏问:你每个月的俸禄是多少?左公答:一年40000两白银

佳佳说史 2025-08-04 12:47:01

1863年,左宗棠发妻周氏问:你每个月的俸禄是多少?左公答:一年40000两白银。妻子吃了一惊,说:既然你一年有40000两俸禄,为何每月才给家用200两?这么抠门!这钱你都花哪儿了……

这个数字让周诒端惊得差点打翻茶盏,这意味着丈夫给家里的钱还不到收入的百分之五。

这个被媳妇喊作"左老三"的湖南汉子,此刻已是闽浙总督,手握重兵,掌管两省军政大权。

按照清朝官场规矩,他这个级别的官员,光是合法收入就包括150两基本工资、20000两养廉银、700两军功补贴和10000两基建提成。

要是算上各地官员"三节两寿"送来的孝敬,一年轻松能收15万两灰色收入,可左家的日子过得比七品县令还寒酸,夫人买药的钱都得靠湖北巡抚胡林翼接济。

左宗棠的抠门在官场是出了名的,陕甘大营里流传着个心酸笑话,总督大人的衣袖磨破了都舍不得换新衣,发明了史上第一个"宫保袖"套袖。

他给家里定下规矩,晚餐不许吃肉,儿子想修缮老宅,被他写信骂:"贫寒家儿忽染脑满肠肥习气,令人笑骂,惹我恼恨"。

可就是这个对家人苛刻到极点的"铁公鸡",下属刘典去世时,他一次性给了6000两抚恤金;听说湖南发大水,他眼睛都不眨就捐出一万两。

钱到底去哪了?这个问题不仅困扰着周诒端,连朝廷都犯嘀咕。

要知道左宗棠做了24年封疆大吏,按年薪四万两算,总收入少说三百万两。

可等他1885年去世时,清点遗产只有九处房产和两万五千两现银,这个数字连光绪帝都惊动了,毕竟当时随便一个知府贪污都不止这个数。

谜底藏在左宗棠给儿子的家书里:"我廉金不以肥家,有余辄随手散去。"

这个湖南硬汉把95%的收入都扔进了三个无底洞:赈灾、打仗、搞建设。

1869年湖南洪灾,他捐一万两;1877年陕甘大旱,他再捐一万三千两;修兰州城墙,他自掏腰包;买鱼雷装备海军,他私人买单。

最狠的是收复新疆那会儿,朝廷给的军费捉襟见肘,他直接把俸禄换成二十万斤军粮运往前线。

周诒端知道真相后,这个深明大义的湘妹子做了一件让所有人动容的事,她翻出陪嫁的金簪玉镯,当掉换成三十门克虏伯大炮。

这对夫妻的对话后来被记入家书:"决口不言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而左宗棠在信末特意加了一句:"此中亦有贤内助之力"。

左宗棠的"抠门"背后,藏着晚清官场最硬的脊梁,他出身寒门,入赘周家时才真正吃饱饭。

这段经历让他对财富有着近乎偏执的警惕,在给子女的《家规二十条》里写着:"不许以左姓行事,不许借家声谋利"。

他宁愿儿子穿着补丁衣服徒步赶考,也不准他们坐轿子,这种严苛到不近人情的家教,其实是对抗那个贪腐成风时代的铠甲。

当西北大旱饿殍遍野时,左宗棠在奏折里写:"饿殍塞途,白骨曝野",然后默默把自己半年的俸禄换成赈灾粮。

有人劝他留点后路,他拍案而起:"带兵之人要什么后路?我留后路,将士们谁给活路?"

这种近乎傻气的固执,让他在收复新疆时宁可借外债也不克扣军饷,最终创造"抬棺出征"的壮举。

左宗棠去世前留下的话特别耐人寻味:"境遇以清苦淡泊为妙,不在多钱也。"

这位收复了相当于今天六分之一国土的民族英雄,留给子孙的遗产还不够在京城买套像样的宅子。

但他攒下的东西比银子值钱得多,新疆1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兰州黄河上那座用了140年的铁桥,还有湖南湘阴老家那块"文襄第"的匾额。

周诒端到最后也没等来丈夫的"阔气"日子,但这个聪明的女人早就懂了,左老三的钱袋虽然瘪,可装着一个民族最硬的骨头。

她去世时枕边还放着当年当掉的首饰单子,纸角都磨毛了,却从没找丈夫兑现过。

0 阅读:119

猜你喜欢

佳佳说史

佳佳说史

欢迎大家关注我啊,每天带大家了解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