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国军上将钱大钧,黑着脸走进军统湖北站,当着众特务的面,一枪打死了副站长:“谁再敢告黑状,这就是他的下场!”
那年6月,武汉的夏天闷热难耐,军统湖北站的办公室里,特务们正忙着整理文件。
突然,大门被猛地推开,国军上将钱大钧黑着脸走了进来,身后跟着两名荷枪实弹的卫兵。
整个办公室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停下了手里的动作,空气仿佛凝固了。
钱大钧的目光扫视一圈,最后锁定在副站长杨若琛身上,杨若琛刚抬起头,还没来得及说话,钱大钧已经掏出手枪,枪口直指他的眉心。
一声枪响,杨若琛应声倒地,额头上多了一个血洞。钱大钧冷冷地环视四周,丢下一句话:“谁再敢告黑状,这就是他的下场!”说完,他转身离开,留下满屋子的特务面面相觑。
这件事在国民党内部炸开了锅,钱大钧是谁?他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黄埔军校的元老,曾经担任蒋介石的侍卫长,深得信任。
而杨若琛呢?不过是军统湖北站的一个副站长,背后站着的是军统头子戴笠。
钱大钧敢在军统的地盘上杀人,还放出狠话,这不仅仅是个人恩怨,更是国民党内部权力斗争的缩影。
钱大钧和军统的梁子,早在两年前的西安事变就结下了,1936年12月,蒋介石在西安被张学良和杨虎城扣押,钱大钧作为侍卫长,拼死保护蒋介石,胸口还中了一枪。
按理说,这样的忠诚应该得到嘉奖,可事后戴笠却在蒋介石面前告了一状,说钱大钧和张学良暗通款曲,甚至暗示蒋介石被扣押是钱大钧的失职。
蒋介石生性多疑,听完戴笠的话,差点下令处决钱大钧,关键时刻,钱大钧扯开衣服,露出胸口的枪伤,这才让蒋介石暂时打消了疑虑。
但从此以后,钱大钧的侍卫长职务被撤,调到了航空委员会,这件事让钱大钧对戴笠恨之入骨,两人的矛盾彻底公开化。
到了1938年,武汉会战打得如火如荼,钱大钧作为航空委员会主任,负责指挥空军作战。
有一次,他下令让中国空军在武汉上空多飞一圈,目的是让老百姓看到中国空军的实力,提振士气。
这本是一个鼓舞人心的决定,可军统湖北站的杨若琛却抓住这一点,接连向蒋介石递密报,说钱大钧“贻误战机”“通敌卖国”。
这些罪名一个比一个严重,如果坐实,钱大钧的脑袋就得搬家,好在蒋介石对钱大钧还算信任,没有理会这些密报。
但钱大钧得知后,怒火中烧,他早就受够了军统的监视和诬告,这次直接找上门,一枪毙了杨若琛,用最粗暴的方式向戴笠宣战。
这件事的背后,是蒋介石对戴笠势力的忌惮,军统的权力越来越大,戴笠的手伸得太长,连蒋介石都感到不安。
钱大钧敢这么干,就是因为摸准了蒋介石的心思,果然,事后蒋介石只是给了钱大钧一个“停职反省一个月”的处分,一个月后,钱大钧官复原职,啥事没有,戴笠虽然气得跳脚,但也无可奈何。
1944年,蒋介石为了进一步打压戴笠,干脆让钱大钧兼任军统局长,直接骑到了戴笠头上。
钱大钧上任后,立刻对军统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限制戴笠的经费审批权,调走他的亲信,成立纪律委员会查贪污。
戴笠的权力被大幅削弱,曾经的“戴老板”风光不再。
钱大钧的这一枪,不仅打死了杨若琛,也打穿了军统的嚣张气焰。
它告诉所有人,军统再厉害,也斗不过手握实权的黄埔系将领。
这场恩怨的背后,是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的缩影,也是蒋介石平衡权力的手段。
钱大钧和戴笠的较量,没有赢家,只有权力的游戏。
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身亡,这场持续多年的斗争才画上句号。
而钱大钧,则在1949年跟随蒋介石去了台湾,晚年淡出政坛,1982年在台北病逝,享年89岁。
钱大钧的暴烈手段,戴笠的阴险算计,蒋介石的权术平衡,构成了民国时期权力斗争的经典案例。
它告诉我们,在政治的漩涡中,忠诚与背叛、信任与猜忌,往往只有一线之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