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暑期有三部电影位居前三。不过,三部电影的观众群体似乎各有侧重,有着异同。 《长安的荔枝》冲劲大,其资本化和商业化比较成功,尤其男主李善德又是一个唐朝职场逆袭的例子,引起新一代年轻粉丝对今日职场的联想和共鸣。而其历史观以李善德结尾与刘德华扮演的右丞相的对话来完成,说是为民请命也可以,比二月河的帝王将相历史观要好点,就是说教意味浓。真实的历史里,下面官员怕是没有这种与右丞相争辩的机会吧?如果有,岳飞与秦桧据理力争,或许能够说服秦桧了——可惜,岳飞莫须有的罪名就可以了。这也埋下为后来崖山海战的伏笔。 “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满清之后无汉族。”这一说法,源于日本学者的历史叙事,其核心在于将中华文明等同于汉人文明,并试图通过断代论证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脱亚入欧”的某种合理性和必然性。 《南京的照相馆》拍摄基本延续《南京南京》《金陵十三钗》之类,爱国流量稳赚不赔,尤其电影里日本摄影师,表面看像一个好人——起码一开始还在枪口下救了邮差一命,但后来凶相毕露,塑造成伪装为好人的坏人。这个套路是一贯的,从《地道战》《地雷战》就开始了。目前看,《南京照相馆》场场爆满,总觉得还是比较平铺直叙,欲犹未尽。这类题材的天花板,或可能还是《辛德勒的名单》吧。 《戏台》在票房上一开始是要扑街的架势,但陈佩斯所体现的三观却是很正,站着拍戏,对改戏和换霸王的隐喻,还是有历史照进现实的深刻隐喻,在点映之后带来了很多铁粉和大量观众。单从电影本身的角度看,毫无疑问,《戏台》或是一部真正的国产电影,甚至某种主题意义上,超越了陈凯歌的《霸王别姬》,通过民国五庆戏班子的生存,或也映照着一代又一代艺人(文人)的生存与从业的尴尬境遇,也是必然的艺人(文人)宿命。所以,当年张爱玲逃离上海,转道香港,又在美国,遇到落魄的胡适,遂有些同病相怜,至于老舍赵树理傅雷们的命运,或已早就写好了剧本,只等一个个悲情出演。那已经是后话了。历史和现实都让人唏嘘不已。这也是《戏台》更能引起当事人或局外人共情的原因。 #沐月记# #你认为《戏台》是黑色幽默电影吗#
今年的暑期有三部电影位居前三。不过,三部电影的观众群体似乎各有侧重,有着异同。
周永博说
2025-08-04 11:22:46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