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又赢了 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根据美国商务部7月30日公布的数据,当季实际GDP年化增长率达到3%,不仅扭转了第一季度萎缩0.5%的颓势,更比市场普遍预测的2.4%高出一大截。 这让那些年初还在担心经济“硬着陆”的分析师们大跌眼镜,连白宫都忍不住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称“比预期好太多”。 这场反弹的核心动力来自贸易结构的戏剧性反转。一季度时,企业为规避特朗普政府即将加征的关税,疯狂从海外进口商品,导致进口额激增30%以上,直接拖累GDP萎缩。 但到了二季度,这种“恐慌性囤货”效应消退,进口额环比骤降30.3%,而出口仅微降1.8%,净出口竟破天荒地为GDP贡献了近5个百分点。 这相当于天上突然掉了个大馅饼——美国经济史上罕见地靠“少买多卖”实现了高增长。 不过这种增长模式也引发争议,毕竟进口锐减更多是政策扰动的短期现象,而非竞争力提升的长期结果。 股市对这场意外之喜反应热烈。标普500指数在6月突破6300点大关,纳斯达克指数站稳20800点上方,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也逼近45000点整数关口 科技股依然是领头羊,台积电、英伟达等芯片巨头股价屡创新高,背后既有AI算力需求爆发的支撑,也有“大而美”法案中研发费用全额抵税政策的刺激。 不过7月30日GDP数据公布后,市场情绪突然降温,三大股指尾盘跳水,反映出投资者对这种“畸形增长”可持续性的担忧。 消费者的表现则显得更为理性。虽然个人消费支出环比增长1.4%,但增速略低于预期,且主要集中在旅游、餐饮等服务领域,商品消费尤其是大件耐用品需求疲软。 6月零售销售数据倒是带来惊喜,环比增长0.6%远超预期,特别是汽车、电子产品等“可选消费”回暖明显。 不过这种消费韧性可能难以为继——一方面,特朗普的关税政策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悄悄侵蚀着消费者的购买力; 另一方面,“大而美”法案虽然给富人减税,但削减了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补助,相当于从穷人兜里掏钱补贴富人,这种“劫贫济富”的操作已经引发多州医院的抗议。 就业市场延续了“冰火两重天”的格局。6月非农就业新增14.7万人,失业率降至4.1%,但3月和4月数据被大幅下修,实际新增岗位比最初报告少了9.5万个。 科技、医疗等高端服务业依然是就业主力,而制造业却净减少8000个岗位,零售业也流失6500个职位,反映出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实体经济的冲击。 薪资增长更是陷入停滞,平均时薪环比仅涨0.2%,同比增速放缓至3.7%,这让那些指望靠涨工资抵消通胀的工薪阶层大失所望。 贸易逆差的显著收窄堪称本季度最亮眼的数字。6月货物贸易逆差从5月的964亿美元降至860亿美元,创下去年以来新低。 能源出口功不可没——得益于页岩油产量回升和国际油价企稳,美国原油出口量环比增长12%,液化天然气出口合同也在美日贸易协议中进一步扩大。 农产品方面,日本承诺立即增加75%的美国大米进口量,这对中西部农场主来说不啻一场及时雨。 不过这种改善同样带有浓厚的政策干预色彩——3月关税政策导致的进口“堰塞湖”消退后,基数效应让逆差数据显得格外好看。 华尔街对这场经济反弹的态度颇为矛盾。 高盛等机构承认数据超出预期,但警告下半年增长可能回落至1.5%以下,理由是关税持续抑制企业投资,而联邦基金利率维持在4.25%-4.5%的高位也在压制消费信贷。 更值得警惕的是,“大而美”法案虽然短期提振了市场信心,却让联邦债务雪上加霜——未来十年预计新增3.4万亿美元赤字,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背负1万美元债务。 这种寅吃卯粮的做法,正让美元的“金融超级特权”加速流失,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数贬值超10%,创1973年以来最差表现。 当白宫沉浸在数据狂欢中时,主街上的普通美国人却感受复杂。 股市上涨让持有401(k)账户的中产家庭资产增值,但超市里的鸡蛋价格依然比两年前贵50%;就业市场看似繁荣,却有越来越多岗位变成低薪兼职; 贸易逆差收窄的新闻里,藏着中西部工厂倒闭的无声悲剧。这种“纸面繁荣”与“真实困境”的割裂,或许才是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最真实的写照。
🌛美国经济只能靠战争抢劫。纽约联储的领袖人物耶伦女士,用沉痛而坚定的口吻向
【4评论】【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