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

爱心扯体育 2025-08-03 16:35:59

日本排放核水后,奇怪的事发生了:刚开始各国对其海鲜避之不及,如今2年过去,核水已污染很多海域,为何日本海鲜却不愁出口,大家也还在吃海鲜,难道日本另辟蹊径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日本东北地区发生了9.0级的大地震,紧接着巨大的海啸袭击了福岛第一核电站。核电站的防护设施被摧毁,导致三个核反应堆的堆芯熔毁。 为防止核反应堆继续过热,东京电力公司开始不断往反应堆里注入大量海水进行冷却。这些海水混合了渗入反应堆的地下水和雨水,变成了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核废水。 到2023年,福岛核电站储存的核废水已经超过了130万吨,储存在一千多个储罐中,储罐的容量快满了。核废水里含有多达63种放射性物质,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氚、铯-137、锶-90和碳-14等。 东京电力公司采用了多核素去除装置来处理这些废水,但根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处理后的核废水仍有73%存在放射性超标的问题,尤其是氚,由于物理特性特殊,根本无法彻底清除。 德国的一家海洋科学研究机构用模型模拟发现,福岛附近海域的洋流会把放射性物质快速扩散,57天内能覆盖太平洋大部分区域,三年后甚至会波及到美国和加拿大,10年后影响遍及全球海洋。 美国科学家也表示,像氚、碳-14这些放射性物质会在海洋生物体内停留很久,还会通过食物链传递到人体,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 核污水排海一开始,各国纷纷对日本海鲜“敬而远之”。中国、韩国等邻国直接暂停进口福岛等地区的水产品,导致日本对华海鲜出口骤降。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日本对中国的海鲜出口额下降了92.3%,扇贝几乎断货。 日本国内也一度慌了,海鲜餐厅倒闭不少,消费者纷纷减少海鲜摄入。数据显示,日本人均海鲜消费量从2001年的40.2公斤跌到了2022年的22公斤,差不多是每天少吃半碗生鱼片的量。 不过,日本政府没有放弃,持续在电视上播放“处理后核水比自来水还安全”的宣传片,东电公司也砸下42亿日元补贴渔民。甚至便利店推出了“福岛海鲜特辑”,生鱼片还送酱油,试图恢复消费者信心。 海外市场的关闭,让日本出口遭遇大挫折。但日本并不甘心眼睁睁看着渔业崩盘。它们另辟蹊径,开始走“曲线出口”路线。比如中国市场关闭了直接进口,日本就把扇贝运到越南的加工厂,剥壳清理后贴上“越南产”标签,再销往美国和东南亚。 而像泰国、马来西亚等国虽然没有全面禁止日本海鲜进口,但检测标准异常严格。泰国海关把抽检样本量翻倍,马来西亚要求每只虾都附带核素检测报告,新加坡甚至连集装箱缝隙里的粉末都要化验。 这样的高门槛让日本海鲜只能勉强在东南亚市场找到一席之地,销售额大大不如排海前。 面对日本核污水排海的争议,中国采取了理性的科学态度。2024年10月,中国派出专家组到福岛海域进行独立采样检测,采取严格的消毒、密封和运输措施,确保样本真实可靠。 2025年初,检测结果显示,样本中氚、铯-137、锶-90等放射性物质浓度均在国际标准允许范围内。 基于这些数据,中国宣布有条件恢复部分日本地区水产品的进口,但明确排除了福岛及其周边10个都县的产品。这是基于科学依据的理性决策,并不意味着认可日本核污水排海的行为本身。 中国国内也没有放松对海鲜的保障,比如新疆盐碱滩大力发展“海鲜陆养”,每天可以捕捞约40吨干净海鲜,确保国内市场供应充足。 日本政府选择将核废水排入海洋,主要是因为这是成本最低、工期最短的方案,但也暴露了技术上的难题。日本的ALPS处理系统存在问题,70%的处理水仍然超标,过滤设备常出现故障。 氚的物理特性使得彻底去除极其困难,它会随着海水扩散。放射性物质在海洋环境中的扩散和沉积是个缓慢而复杂的过程。 不同海洋生物对这些物质的吸收方式不同,有的鱼类新陈代谢快,能较快排出污染物,但铯等元素能在鱼肉或器官里停留数周甚至数月,锶则像钙一样沉积在骨骼里。这 些放射性物质一旦进入食物链,最终可能进入人体,对健康构成长远威胁。 虽然国际原子能机构称日本排海符合安全标准,但该报告主要依赖日本提供数据,缺乏独立性,引发多方质疑。很多国家和环保组织认为,仅凭短期数据无法判断长期风险,呼吁进行持续几十年的独立监测。 虽然日本核污水排海后,刚开始全球市场一度拒绝日本海鲜,但随着时间推移,市场有所回暖,部分国家基于科学检测开始恢复进口。

0 阅读:1
爱心扯体育

爱心扯体育

爱心扯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