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

非常盘点中 2025-08-03 11:35:27

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国的发展模式,印度不应该和中国搞竞争,因为根本赢不了,印度应当彻底放弃在制造业上的幻想。 这话戳中了印度这些年的心病,政府喊着 “印度制造” 的口号到处招商,企业老板们砸钱盖厂房,总想着复制中国那套 “世界工厂” 的奇迹,可现实却像一盆冷水浇头。 自 2014 年莫迪政府推出 “印度制造” 计划以来,印度制造业占 GDP 比重不升反降,从 16% 跌至 13% 左右,与 25% 的目标相去甚远。 即便投入 2 万亿卢比的 “生产关联激励计划”,也因补贴发放缓慢、企业开工不足,效果大打折扣。 印度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该计划相关企业仅完成目标产值的 37%,补贴发放不足 8%。 这背后是印度制造业生态的脆弱,电子组装厂 70% 的零部件依赖进口,汽车产业链本地化率不足 50%,连手机制造这种看似成功的领域,也不过是 “进口零件、出口整机” 的低端组装。 拉詹看得明白,制造业的竞争不是盖厂房、招工人那么简单。中国能成为 “世界工厂”,靠的是完整的产业链、高效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政策环境。 而印度呢?土地法改革卡了十年,征地难让富士康等企业叫苦不迭;劳动法僵化导致工厂不敢雇佣长期工,2022 年建筑业劳动力缺口高达 85%。 官僚主义更让企业头疼,世界银行数据显示,在印度开办一家企业需要 18 天,是中国的两倍。这些结构性问题不解决,印度的 “世界工厂” 梦只能是空中楼阁。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经济结构早已走上了另一条路。不同于中国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发展模式,印度跳过工业化直接进入服务业主导阶段,服务业占 GDP 比重超过 50%,制造业仅占 13%。 这种 “倒挂式” 结构看似带来了软件外包等领域的繁荣,却埋下隐患 —— 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2023 年印度青年失业率仍高达 20%,而制造业本应是吸纳低技能劳动力的主力军。 拉詹警告,印度若强行复制中国模式,只会牺牲本已脆弱的就业市场,加剧贫富分化。 国际竞争的压力也让印度制造业举步维艰,越南、孟加拉国等国凭借更低的劳动力成本和更灵活的政策,正在分流印度的外资。 2024 年,越南对美出口额增长 25%,而印度仅增长 6%。就连苹果这样的巨头,也把更多订单转向越南,印度工厂的良品率只有中国的一半。拉詹指出,全球制造业产能过剩,印度再想通过低价竞争分一杯羹,难上加难。 或许有人会说,印度有 14 亿人口,年轻劳动力多,总能复制中国的人口红利。可拉詹的数据让人清醒:印度工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 8 年,识字率 78%,远低于中国的 97%。 更严重的是,新冠疫情后印度学龄儿童学习能力倒退至 2012 年水平,三年级学生能阅读二年级课文的仅占 20.5%。 这样的劳动力素质,如何支撑高端制造?拉詹直言,印度政府把 7600 亿卢比投入芯片制造,却只给教育 4760 亿卢比,无异于本末倒置。 拉詹的话虽然刺耳,却道出了残酷的现实。印度不是没机会,而是选错了方向。与其在制造业上死磕中国,不如发挥自身优势。 软件服务业全球领先,医药出口占据全球 20% 市场,农业科技也有潜力。拉詹建议,印度应聚焦高附加值产业,同时改善教育和基建,而不是盲目模仿中国。 这场关于发展模式的争论,本质是印度的战略选择。是继续沉迷 “世界工厂” 的幻想,还是重新审视自身优势?拉詹的话或许能让印度冷静下来。 毕竟,连苹果都知道 “中国 + 1” 策略,印度又何必非在制造业上吊死?未来的路怎么走,就看印度是继续跟着西方喊口号,还是真正务实起来。

0 阅读:1
非常盘点中

非常盘点中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