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文学院中文系张教授,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的一篇证明“杜甫能写出《咏鹅》是因为受了西方影响”的论文,就这么水灵灵地从论文库里被抬了出来... 消息传出来以后,网上一片哗然,大家先是觉得这事好笑,调侃这种说法比小说还敢编,随后就开始认真追问:一篇这么明显错误的论文,怎么能带着“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名义一路发表,中间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先看论文本身,最致命的错误在于,常识都没过关,《咏鹅》是初唐诗人骆宾王写的,而杜甫出生时,骆宾王已经去世多年了,两人根本没有交集,既然如此,杜甫怎么可能因为骆宾王写的《咏鹅》而受到启发? 可论文却在这个错误的前提下展开,张教授先随便挑出杜甫诗里带“鹅”字的句子进行解释,然后又扯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理论,最后硬说唐代的基督教精神对杜甫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显得更“洋气”,他还硬把骆宾王写的中国家鹅,和欧洲中世纪故事里的天鹅,放在一起对比,好像两者之间能扯出什么联系,完全不管这两个东西根本不是一回事,硬往一起套。 更让人无语的是,他的论文里引用了三本外文书,可这些书的出版时间,比他论文投稿的时间还要晚半年。 意思就是书根本还没正式出版,他就提前拿来当参考文献,好像自己能预知未来一样,这种操作直接让人怀疑,这篇论文从头到尾到底是怎么通过审核发表的。 如果只是一次低级错误,或许还能当作个别失误,但翻看张教授这些年的研究成果,这种问题根本不是第一次出现。 他这些年一直喜欢搞一些,完全对不上的跨时空研究,比如写过《诗经》和《圣经》的关系、基督教对白居易、李商隐的影响,还把陶渊明拉到但丁身边去对比,把李清照跟骑士精神扯到一起。 最夸张的一次,是他公开写论文,说李白在写“飞流直下三千尺”时,其实是受到了欧洲哥特式教堂尖顶的启发。 问题是,这话一听就不对劲,因为李白去世的时候,欧洲的哥特式建筑还根本没有出现,连雏形都没影,两者之间差了整整几百年。 这种完全不顾史实、强行凑关系的研究方法,也影响了他带的学生,有的博士生写论文时,题目甚至是研究“《红楼梦》对莎士比亚悲剧的影响”,时间、文化背景都对不上,纯粹是瞎拼硬凑。 不少网友开始调侃:我上我也行,比如“潘金莲毒死武大郎这件事,对阿黄能活多久的影响”,阿黄是谁也别问,问就是我家的狗。 像这样的论文,完全是凑题目,本来在基金申请或期刊审稿环节,都应该被挡在门外,可它偏偏顺利通过了每一道审核,这就让人不得不追问:本来应该把关的人都干什么去了? 这些论文背后挂着“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的名号,可这些基金的审核,有时候并不严格,专家评审组里,甚至没有古典文学方面的学者,这样的评审质量可想而知,经费的分配也容易受名气和关系的影响。 加上国内有些期刊,特别是大学学报,审稿的时候看作者是谁,有名气就放行,文章质量反而被放到次要位置,张教授是名校博导,这样的身份几乎就是“免检”通行证。 这种问题的根子,是学术圈里的“官本位”文化,很多时候,学术成果的好坏,不看研究内容,而是看职称和行政职务,学术资源和项目资金都向有职务、有名气的人倾斜。 普通学者尤其是年轻人机会越来越少,创新空间被压缩,最后导致真正有能力的人不是心灰意冷离开,就是学会迎合,慢慢失去锐气。 这篇论文闹出的风波,把一些学术乱象照得清清楚楚,要想让这种荒唐少一点,就得真正动手去改这些体制上的问题,破除靠关系、靠名气的潜规则,让学术回到学术本身,否则,类似的怪现象还会不断出现。
武汉大学迟迟不回应杨某某的硕士毕业论文问题!知乎大神终于忍不住发力了,他准备倒查
【1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