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谈判,其实就是美国的拖延战术,表面上看双方坐下来谈,其实美国围剿打压中国的目的不会变,借中美谈判先收割全世界倒是成功了。 2025年,美国通过“中国遏制战略”,加强对华技术封锁,限制中国获取芯片和AI技术,同时联合日本、欧盟等盟友,试图孤立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 这种“收割全世界”的策略在2025年显露无遗:美国与欧盟、日本达成贸易协议,降低了这些地区的关税,却对中国保持高压,试图在全球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美贸易战波及全球供应链,2025年全球贸易增长预计仅为2.5%,远低于疫情前的水平。 摩根大通分析显示,若关税持续维持在20%以上,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放缓,通胀率将上升12个百分点。 中国虽通过向东南亚出口转移部分压力,但2024年对美出口下降21%,显示贸易战的沉重代价。 其他国家也深受其害,越南和墨西哥因美国的高关税而减少对美出口,全球供应链碎片化加剧。 美国的拖延战术让企业面临不确定性,投资信心下降,2025年全球直接投资预计减少10%。 这种“以谈代压”的策略,不仅拖累中美经济,也让全球贸易体系陷入动荡。 美国的贸易战并非只针对中国,而是通过广泛加征关税,重塑全球贸易规则,2025年,美国对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关税逐步降至3%,但对中国的关税仍维持在30%的高位,迫使盟友在中美间选边站。 这种策略让美国在与欧盟、日本的谈判中占据主动,获取更优惠的贸易条款。 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一度让美国措手不及,但美国迅速调整策略,通过与澳大利亚等国的稀土合作,试图摆脱对中国的依赖。 2025年6月,中美达成稀土出口和部分美国商品解禁的框架协议,但美国随后又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 这种“一边谈判一边打压”的做法,让美国在全球贸易中抢占先机,却让其他国家付出了经济代价。 中国在谈判中展现了更强硬的姿态,2025年4月,中国更换贸易谈判代表,任命前驻世贸组织代表李成钢,试图打破谈判僵局。 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中国深化了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联系,2025年贸易额预计突破1.5万亿美元,增强了抵御美国压力的韧性。 中美谈判的背后,是一场关乎全球主导权的较量,美国通过拖延战术和关税战,试图遏制中国崛起,同时收割全球资源。 中国的强硬反制和多元化战略,让这场博弈远未见分晓,2025年的世界,贸易战不仅是经济较量,更是地缘政治的棋局。 如何在对抗中找到合作的空间,考验着中美双方的智慧,也关乎全球经济的未来。 对此大家怎么看?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中美谈判,其实就是美国的拖延战术,表面上看双方坐下来谈,其实美国围剿打压中国的目
小加娱的史书
2025-08-02 18:15:5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