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国的发展模式,印度不应该和中国搞竞争,因为根本赢不了,印度应当彻底放弃在制造业上的幻想。 这话从印度自己的 “经济大脑” 嘴里说出来,比任何国际评价都更扎心。 就像自家王牌军师对着主帅喊 “这仗别打了,打必输”,连莫迪政府力推的 “印度制造” 计划,都被泼了盆透心凉的冷水。 拉詹在芝加哥大学的办公室里,对着印度《前线杂志》的记者,直接把数据甩在桌上: “中国制造业占全球 28% 的蛋糕,从芯片到袜子,一条产业链从头到尾全攥在手里。印度想学?全球市场就这么大,中国还在往产业链上游爬,留给印度的缝隙,可能还没德里街头的巷子宽。” 他扒开印度的 “家底” 更狠:工厂里的工人,37% 的儿童时期营养不良,身高比中国工人平均矮 6 厘米,缺勤率高达 25%——“饿着肚子怎么拧螺丝?” 反观中国,工厂里的机器人密度是印度的 26 倍,长三角的供应链能做到 “上午下单、下午出货”。 而印度的货车在雨季跑高速,平均时速比自行车快不了多少,物流成本能吃掉 14% 的 GDP。 莫迪政府喊了 8 年的 “印度制造”,在拉詹眼里更像个 “纸面计划”。 他指着地图上的印度铁路网:“英国人留下的铁轨还在跑,一半的公路是泥土路,雨季一来,货车陷在泥里,出口订单只能眼睁睁过期。 中国建港口用‘深圳速度’,印度建个集装箱码头能磨 10 年,这怎么跟中国拼?” 最戳痛印度的是 “劳动力陷阱”。拉詹算过一笔账:中国制造业工人里,24% 是技术工,印度只有 3%。 中国工人月薪平均 6000 元,能买得起智能手机、电动车,撑起内需市场,而印度工人月薪不足 2000 元,连足够的蛋白质都吃不上 ——“连消费力都没有,工厂造出来的东西卖给谁?” 他给印度指的 “活路”,是往服务业里钻。“IT 咨询、远程医疗,这些印度拿手。” 拉詹翻出数据,印度服务出口占全球 4.5%,比制造业的 1.5% 高出 3 倍,“中国用钢铁和水泥堆出了工业化,印度可以用代码和医生执照拼出另一条路。” 这话在印度炸开了锅。有人骂拉詹 “长他人志气”,但更多人想起现实:越南抢走了印度的纺织订单。 墨西哥分流了电子组装生意,印度喊着 “替代中国”,可 2024 年制造业出口额还没超过 2018 年的水平。 拉詹最后撂下的话更狠:“全球容不下第二个‘中国制造’了。中国用 40 年把坑占满了,印度非要往同一个坑里跳,只会摔得头破血流。” 其实说到底,拉詹戳破的不仅是印度的幻想,更是一个残酷的真相:中国制造业的成功,是政策定力、全产业链优势、人力资本积累攒出来的 “独门功夫”。 就像老面发酵的馒头,缺了哪样酵母都发不起来。印度想学?怕是连 “酵母” 都凑不齐。
印度最强经济学家拉詹接受美媒采访表示: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印度根本没有能力学会中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8-02 15:17: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