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惊奇发现一个漏洞,只要不招惹中国,那就没一个能打的,7月美国对日本、韩国等14国加征高额关税名单还拉进了菲律宾、巴西这一批。印度嘴上硬气,巴西扬言要回缴50%惩罚税,并没有什么效果,美国依然按既定节奏推进,不予理会。 特朗普政府似乎发现了一个颠覆性的玩法:只要暂时避开与中国的直接对抗,棋盘上似乎就没有哪个国家能单独对美国构成挑战。于是7月一场由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亲自宣告的贸易风暴,突然席卷了日本、韩国、巴西等十几个盟友与伙伴。 这番操作究竟是重塑世界格局的深远谋略,还是一场最终会反噬自身的鲁莽豪赌?其背后盘根错节的算计,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加激烈。这当然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是一套组合拳。 经济上表面目标是解决长期存在的贸易逆差,通过对日韩等14国征收25%到40%不等的关税,保护本土产业、创造就业。特朗普在给各国领导人的信中写得明白,贸易逆差已经威胁到美国经济乃至国家安全。 不过信里还藏着更具吸引力的一招:如果这些国家的企业把生产线搬到美国,关税便可豁免——这无异于公开吸引全球制造业回流。政治上此举更是美国试图巩固其全球领导地位的强硬宣言,通过敲打盟友,迫使他们在谈判桌上让出更多利益。 说白了这也是一种“收割盟友”的策略,在美国与中国的贸易角力未见成效后,转而从别国身上弥补损失。然而这套做法在规则和道义上都站不住脚,所谓的“对等关税”公然违背了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即成员国不得单方面将关税提高到协定上限之上。 日本自民党人士直言,仅凭一封信就通知加征25%的关税,“对盟友来说,这做法太没礼貌了”,其中的外交粗暴不言而喻。关税大棒落下,各国的反应截然不同,构成了一幅挣扎与博弈的众生相。 一些国家选择了妥协。韩国政府经过密集谈判,将25%的关税降到了15%,代价是承诺对美投资3500亿美元,并购买价值千亿的能源产品。即使这样韩国汽车业也是喜忧参半,他们担心美国对日本和欧洲采取同样做法后,自己刚换来的优势会瞬间消失。 菲律宾的策略则更直接,面对20%的关税,他们计划通过多买美国大豆和冷冻肉来换取美方手下留情,甚至争取零关税。另一些国家则在阵痛中抗议,日本首相石破茂对此表示“非常遗憾”,其汽车产业已遭重创,七大车企的综合损失估算可能高达1.89万亿日元。 远在非洲的南非,总统拉马福萨也公开表示,美国加征30%的关税“不太合理”,而且是基于误解,因为实际上77%的美国商品进入南非本就是免税的。巴西则摆出了强硬姿态,面对美国以其前总统司法调查为由加征的40%关税,巴西总统府直斥此举“毫无正当性”。 但美国的这一招也颇具象征意味,豁免了巴西主要的出口品,实际打击效果有限。而印度面对25%的关税,反应则显得有些无力,官方声明只停留在“正在研究影响”,除了纺织业叫苦不迭,并无实际反制。 这些零散的反应也印证了一点:由于各自的贸易利益和安全考量不同,这些国家很难结成统一战线,大多只能孤军奋战。毕竟在经济和军事上,它们对美国的依赖根深蒂固。这根挥向盟友的大棒,也是一柄精准回旋的双刃剑,其反作用力正击中美国自己。 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已经预测,关税将拖累美国经济。更讽刺的是,由于许多企业赶在关税生效前疯狂囤货,美国的商品贸易逆差不降反升,与政府的初衷背道而驰。成本最终传导到了消费者身上,大型电器、电脑等商品价格在6月已明显上涨。 日本经济学家甚至警告,这种做法可能将美国推向物价飙升和经济放缓并存的“滞胀”险境。更深层的风险则在暗中酝酿。日本是美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国,如果其对美贸易顺差因关税而收窄,持续对美进行大规模投资的能力就会减弱。这可能引发美元贬值和利率上升等一系列连锁反应,给美国经济带来更大压力。 在这场大戏中被美国暂时“绕开”的中国,角色变得微妙起来。一方面,机遇之窗似乎正在打开。美国对多国征税,可能迫使一些企业为规避成本,将产业链转移到拥有完整工业体系和稳定环境的中国。相对较低的中美关税,反而可能吸引外资流入。 这也将促使更多国家寻求贸易伙伴多元化,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但另一方面挑战也同样严峻。有观点认为,美国此举或许正是为了整合资源、稳固阵营后,对中国发起更猛烈的下一轮攻势。关税战引发的全球经济放缓,也会不可避免地冲击中国的出口。 短期看全球贸易的紧张与不确定性已成定局,长远看美国的单边主义或许会倒逼全球经济体系进行一次深刻的调整。这场高风险的博弈远未结束,一个核心问题悬而未决:美国的这一系列组合拳,最终是会巩固其摇摇欲坠的霸权,还是会无意中为那个它最想压制的对手铺平了道路,并加速一个全球经济新格局的到来?
特朗普惊奇发现一个漏洞,只要不招惹中国,那就没一个能打的,7月美国对日本、韩国等
文人学社
2025-08-02 14:13:52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