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哑火”:印度民众怒其不争,艳羨中国底气十足! 2025 年 7 月 30 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 25% 关税,理由是印度持续从俄罗斯购买石油和军事装备,这一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印度社会炸开。 消息传来,印度金融市场应声跳水,卢比汇率创下新低,整个国家仿佛被投入了一口高压锅,锅盖下是汹涌的民怨和焦虑。 然而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那个曾以“56英寸胸膛”的强人形象示人的莫迪政府,面对这记响亮的耳光,其官方回应却显得异常温吞,如同一记闷拳打在了棉花上。 没有对等的报复威胁,没有慷慨激昂的檄文,只有外交辞令中反复出现的“对话”、“磋商”与“共同利益”。 这种“战略性沉默”,在印度国内引发了海啸般的愤怒,无数印度民众在社交媒体上质问:我们的总理怎么了?那个承诺要建立一个“强大印度”的领导人,为何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哑火”? 民众的怒火,源于一种巨大的心理落差。 长期以来,在莫迪政府的宣传叙事中,印度是一个正在崛起、不容小觑的世界大国,是“世界药房”,是“全球办公室”,是西方国家在印太地区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 这种大国雄心,让印度民众习惯了在国际舞台上看到一个强硬、自信的印度。他们期待的是一场“棋逢对手”的博弈,一场捍卫国家尊严的正面交锋。 现实却是,特朗普甚至懒得给印度留任何颜面,在推文中夹枪带棒地嘲讽印度与俄罗斯的能源和军事交易,甚至暗示印度可以去找它的邻国巴基斯坦买油,这无疑是在印度的伤口上撒盐。 在这种赤裸裸的羞辱面前,莫迪政府的谨慎与克制,被民众解读为一种“懦弱”和“无能”。 他们怒其不争,哀其不幸,这种复杂的情绪中,夹杂着一种难以言说的艳羨,对隔壁那个同样面对美国极限施压,却总能拍案而起、以牙还牙的中国的艳羨。 这种对比,并非空穴来风。回望过去几年,中国在面对美国发起的贸易战、科技战时,所展现出的姿态与印度截然不同。 从对美国大豆、汽车加征报复性关税,到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再到顶着压力推进芯片等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中国的反击组合拳,打得有章法,有力度,更重要的是,有底气。 这种底气,让无数印度网民在艳羨之余,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同样是面对美国的霸凌,中国的腰杆就能挺得那么直,而印度的膝盖却显得如此之软? 莫迪的“哑火”,真的是个人风格问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背后,是两国国家能力与经济结构根基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的底气,首先来自于其无可替代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它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制裁中国的一家企业,可能会导致全球数个行业出现断链;对中国某一类商品加税,其成本最终会传导至美国消费者自己身上。 更重要的是,中国拥有一个潜力巨大的超大规模国内市场,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在外部环境恶化时得以生存和转型的战略纵深。 这种“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底气,让中国在谈判桌上拥有了更多的筹码和韧性。 反观印度,其经济结构则呈现出一种“头重脚轻”的脆弱性。尽管服务业,特别是IT外包和软件行业,发展得风生水起,为印度赢得了“世界办公室”的美誉,但其制造业的根基却始终不稳。 莫迪政府自2014年起就雄心勃勃地推出了“印度制造”计划,希望能将制造业占GDP的比重提升至25%,但十多年过去,这个数字依旧在15%左右徘徊。 印度制造业面临着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土地征用困难等一系列结构性难题。 这导致其所谓的“制造”,在很多领域更像是“组装”。 它高度依赖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进口核心零部件和中间产品,再进行加工出口。这种模式决定了印度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相对下游的位置,议价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在制造业上需要“仰人鼻息”的国家,很难在外交上做到真正的“硬气”。 除了经济结构的差异,军事上的依赖性也是套在莫迪脖子上的一道枷锁。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一套相对独立自主的国防工业体系。 从歼-20战机到国产航母,再到先进的导弹系统,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国产化率非常高。这保证了中国在面临外部封锁时,国防安全不会被“卡脖子”。 而印度的军队,则像一个“万国武器博览馆”,其海陆空三军的主力装备,分别来自俄罗斯、美国、法国、以色列等多个国家。 这种装备来源的多元化,在平时或许可以左右逢源,但在关键时刻,就变成了致命的软肋。 因此莫-迪的“哑火”,并非其个人的优柔寡断,而是印度国力现实的无奈写照。
莫迪“哑火”:印度民众怒其不争,艳羨中国底气十足! 2025年7月3
狮子看国际
2025-08-02 06:56:30
0
阅读: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