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1岁的女知青廖晓东,为了响应号召,嫁给了一贫如洗的老光棍。新婚夜,廖晓东一脸娇羞:“洗洗睡吧!”谁料,老光棍一脸不耐烦:“城里人就是矫情!”然而,正当廖晓东一脸懵时,老光棍竟然给了她一巴掌! 廖晓东1947年出生在革命家庭,父母早年在战场牺牲,她成了孤儿。母亲临终把她托付给战友,那些人像自家孩子一样养大她。养父是老红军,参加过长征和多场战役,养母也为事业献身。夫妇有亲生子女,但对这个烈士遗孤特别照顾。新中国成立后,她随养父母到青岛生活,接受正规教育。她学习用功,成绩好,还练书法,算是多才多艺。如果按正常路子走,她能有不错前途,当个有用人才。养父母看她优秀,也挺满意。1968年高中毕业,国家号召青年上山下乡,很多城市学生去农村建设。她受影响,决定参与。她跟养父母说时,他们强烈反对,觉得她城市长大,吃不了苦,还说作为烈士后代,有其他贡献方式。但她态度坚决,说乡村苦点,比前辈长征容易,在国家需要时该出力。养父母找她好友劝,谁知好友也感动,一起去。最终,他们同意了。1968年4月,家人送她上车,养母叮嘱保重。她和一群青年坐卡车出发,车在土路颠簸,大家还挺兴奋。几天后到诸城县公社,那里宿舍不错,但她觉得不像吃苦。她和伙伴要求去最穷地方,领导派到三官庙村。那村偏僻,路不通,地瘠薄,村民少出门。途中拖拉机停,他们步行翻山。她扛行李,汗湿衣服。村里欢迎,拉横幅,拿自家面粉。她谢绝,说要同吃同住。从此她干农活,像男人挑水耕田,手起血泡。村书记建议轻活,她说适应就好。她办学校教孩子,帮助困难户,照顾烈士家属。村民认可她。在忆苦思甜会上,贫农卢兆东讲家史,三代穷,没人娶,他30多还单身。她当场说愿嫁他,解决婚姻问题。同伴劝,村民反对,养父母赶来想让她回城。但她坚持,想一辈子留农村。组织批准,两人结婚。 婚礼简单,卢兆东推独轮车接她回家。那家穷,只一间土屋,大缸土炕破床。她带城里用品如奶油牙膏肥皂,想分享。他嫌娇气,不像农村媳妇。她没生气,把东西给同伴,反思差距大,要努力学。夜里她建议洗漱睡,他说城里人矫情,不耐烦扇她耳光。她脸肿,没哭,擦泪继续适应。但这只是开始,卢兆东没文化,封建思想重,大男子主义强。他懒,不干活,看她外出不爽,常发火动手。她宽容,坚持工作。他越来越暴躁,说女人该在家。她没听,每天早出晚归,教书干活。村支书和知青劝离婚,她拒绝。不久她怀孕,十月生下儿子。从此更忙,抱孩子做家务还下田。他不帮,只闲坐。她脸上常有淤青,但不抱怨。 婚后日子难过。卢兆东好吃懒做,对她拳脚相加。她忍着,坚持外出教书。领导劝分,她说要维持。孕期她仍重活,生儿子后没歇几天,又操劳。他对孩子冷淡。1972年,她领头建村小学,当老师。学校热闹,她有劲。但他觉得丢脸,回家砸东西吼她。冲突多,他打更狠。她手臂伤痕累累。1973年生女儿,产后很快上班。长期劳累加伤害,她身体弱,脸色差。一次上课晕倒,送医查出肝坏死。抢救无效,1974年2月8日去世,27岁。村民悲痛,县里开追悼会,两千人参加。报纸报她事迹。她走时儿子4岁,女儿6个月。卢兆东又单身,穷日子继续,守空家。
1978年,一女知青在众目睽睽下当场射杀三人,更是喊道“我就算死了,也要让你们一
【2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