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年,晚清神医自称梦到未来的新中国,没有租界和治外法权,到处高楼大厦,飞船

文山聊武器 2025-08-01 18:29:07

1910年,晚清神医自称梦到未来的新中国,没有租界和治外法权,到处高楼大厦,飞船送人上月球,实现了“社会主义”,鲁迅却嘲讽他在胡说八道。 陆士谔出生在1878年的江苏青浦珠溪镇,那是个千年古镇,家里原本是书香门第,祖辈有贡生和举人。他小时候就跟着长辈读经史,练书法,但清朝末年乱成一锅粥,外有八国联军入侵,朝廷赔款赔得老百姓喘不过气,内有慈禧把持朝政,袁世凯逼皇帝退位,军阀到处打仗。陆家家道中落,财产卖光,他没法靠科举吃饭,先去上海当典当铺学徒,学着算账辨东西。后来他觉得不行,转行学中医,拜唐纯斋当师傅。唐是当地有名医生,陆跟着他学把脉开方,几年下来自己能独立看病,就去上海开诊所。那时候上海租界林立,外国人横行,华人常被欺负。他一边给人治病,一边闲时写东西抒发不满,第一本小说《精禽填海记》投报纸居然登了,之后又写《鬼国史》,在文学圈有点名气。可他老婆病死,他觉得愧疚,又专心钻研医术,成了上海十大名医之一。 陆士谔的双重身份让他忙碌,行医写作两不误。他写过武侠、言情、纪实小说,但最特别的是1910年的《新中国》,灵感来自一个梦。书里他梦见百年后中国强大无比,上海浦东办万国博览会,各国商人来卖货,用汉语交流。交通发达,有地铁建地下,缓解堵塞。高楼大厦到处是,租界没了,治外法权废除,中国人自己管自己,不再受外国人歧视。社会推行社会主义,资源公平分配,没贫富差距,男女平等,教育普及。科技牛到飞船送人上月球,建立基地采集样本。更神奇的是,这些描述跟后来现实对得上,比如上海真办了世博会,地铁也建了,航天成就也来了。鲁迅看后觉得太离谱,当时中国弱得像块肥肉被瓜分,军阀内战,外敌入侵,他直接在文章里说这是胡说八道,不现实。 不过鲁迅的批评没挡住小说的流行,那时候人们在乱世里看到点希望,销量不错。陆士谔继续他的生活,抗日战争时日本占上海,他不合作,坚持给人看病。1944年他66岁去世。百年后,他的预言一一验证,上海高楼林立,租界收回,科技进步,国家强大。历史资料显示,陆士谔不是胡编,他基于当时见闻大胆想象,比如博览会灵感可能来自1904年美国世博会报道,地铁从欧洲新闻来,社会主义概念那时已传入中国。他不是预言家,而是用小说形式表达对未来的期盼,激发人们思考国家出路。 陆士谔的经历反映了晚清知识分子的困境,传统教育没用武之地,只能转行求生。他的医术救人,写作启发人。《新中国》不是科幻鼻祖,但在中国早期科幻里占一席,影响后世作家。搜索历史记录,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提到晚清小说多谴责时弊,但没具体评陆士谔的作品,他的嘲讽更多是针对不切实际的幻想。当时文坛流行现实主义,鲁迅推崇写实,觉得梦幻东西脱离群众。可陆士谔的书给老百姓带去安慰,在动荡年代像一剂药。 再看他的预言细节,万国博览会在浦东,现实2010年上海世博会就在那。地铁争论地上地下,最后地下建,跟历史吻合。飞船上月球,预见中国航天发展。没有租界治外法权,指向主权完整。社会主义实现,呼应社会变革。这些不是巧合,而是他对世界趋势的观察,那时西方工业革命,中国人开始接触新思想,陆士谔把这些糅进小说,成了大胆展望。 陆士谔的其他作品如《新水浒》《新三国》讽刺时政,延续晚清小说传统。历史学家认为,他代表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医文并重,接地气。他没成大文豪,但他的书在今天被重提,作为预言范例。鲁迅的批评也公平,那时代谁敢信中国能翻身?可历史证明,变化总在意想不到中发生。 总的来说,陆士谔的故事告诉我们,梦想有时超前,但坚持就有可能。晚清到现代,中国从弱到强,他的书像一面镜子,照出进步轨迹。别小看那些被嘲的idea,它们可能就是种子。

0 阅读: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