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23岁女孩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去青岛的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35岁的憨厚男人。父母嫌弃男方学历低且异地,结果男人为表决心,当场辞职前往北京陪女孩读研。结婚后,女孩31年没做家务。丈夫: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1988年,有个叫陈薇的姑娘,23岁,刚从浙江大学毕业,又被保送进了清华大学读硕士。这在当年是什么概念?绝对是顶尖的人才,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她坐火车去青岛的路上,缘分来了。她碰到了一个叫麻一铭的男人。这个男人35岁,比她大了整整一轮,是青岛一个葡萄酒厂的技术员。 两人在车上聊得特别投机,感觉遇上了对的人。但这事儿放到现在,朋友圈里都能吵翻天。我们盘盘这几个现实问题:年龄差12岁、一个是清华准硕士与一个是酒厂技术员、一个在北京并且一个在青岛。这三个坎,随便哪一个,都够让人头疼的。 果然,陈薇的父母知道了,坚决不同意。他们的担心非常实在,异地恋不稳当,学历差得有点多,未来的日子怕是不好过。这事放谁家父母身上,都得犯愁。 但接下来麻一铭的举动,让所有人都惊了。为了让陈薇的父母放心,也为了证明自己的真心,他做了一个决定。他直接辞掉了青岛那份稳定的工作,收拾好行李,一个人跑到了北京。他在清华大学旁边租了个小房子,就为了陪着陈薇读书。 讲到这里,我们真的得停下来想一想。在那个年代,放弃一份国营酒厂的技术员工作,那可是“铁饭碗”。他为了一个还不确定的未来,赌上了自己的全部。这不单单是对爱情的承诺,这更像是一次眼光独到的“天使投资”,他投的是一个人的无限潜力。 这笔“投资”的回报,我们后来都看到了,它的分量超乎想象。 陈薇本可以毕业后去生物公司,当一个收入优渥的高级白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她被军事医学科学院那种为国奉献的氛围深深吸引,从此投身军旅,踏上了一条与病毒赛跑的艰险道路。她的人生,从那一刻起,就与国家的生物安全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从2003年的“非典”,到后来非洲的埃博拉,再到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陈薇以及她的团队,每一次都冲在最危险的地方。她是那个敢把全世界第一款进入临床试验的埃博拉疫苗,注射进自己身体的“狂人”;她也是那个在疫情最紧张时,大年初二就奔赴武汉立下军令状的“人民英雄”。 在这位“护国女战神”的光环背后,我们看到了麻一铭。他用三十多年的时间,默默地撑起了一切。陈薇常年泡在实验室,半夜回家是常态,家里的事情,她根本顾不上。买菜做饭、教育孩子、以及处理各种家庭琐事,麻一铭一个人扛下了所有。 于是,就有了那句让无数人心里一热的话。有人问起,陈薇这样的女科学家在家是什么样子。麻一铭很平静地说:“她做家务是对才华的浪费!” 这句话,太有力量了。它说的不是简单的夫妻情爱,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尊重。这是一种非常清醒的智慧:一个家庭里,要让最有能力的人,去干最重要的事情,这样才能让整个家庭的价值最大化。 像麻一铭这种近乎“疯狂”的付出,在今天看来,很多人可能无法理解。但正是这份在我们看来有点“傻”的举动,成就了一段伟大的合作关系。他们的家,更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陈薇在前线为国家筑起生物盾牌,麻一铭就在后方守护着她,让她没有一丝后顾之忧。 陈薇院士以及她的团队,现在依然在科研一线。她们在研究更先进的吸入式疫苗,为未来可能出现的任何突发疫情做着准备。她的工作,比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而支撑她心无旁骛做这些事的,还是那个三十多年前在火车上遇到的男人,以及他们共同建立的那个稳固的家。 他们的家庭分工,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麻一铭的“主内”,绝不是一种退缩。他守护的是一位顶尖科学家的宝贵精力与专注力,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的一种巨大贡献。 宏大的家国叙事,其实就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个人选择与牺牲构成的。我们敬佩陈薇院士的无畏奉献,同样也应该向她身后千千万万个像麻一铭一样的“托举者”致敬。他们或许没有站在舞台中央,但他们的付出,同样闪耀着英雄主义的光芒。 参考文献: 澳洲亿忆网. (2022-08-11). “酒厂技术员”麻一铭:岳父母反对仍娶护国女将军,儿子让他骄傲.
1988年,23岁女孩从浙大保送清华读研。在去青岛的火车上,她遇到了一个35岁的
杰彦评娱乐
2025-08-01 17:14:4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