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退伍老兵赵保群在家午休,政府人员却找上门,对他说:“别睡了,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14年,现在正邀请你去北京呢!”
1987年,江苏海安角斜镇五坊村。40岁的退伍老兵赵保群正在家里午休。
忽然,一阵急促的敲门声传来。“赵师傅,县里的同志找你!”
赵保群一开门,就见镇政府通讯员小李满头是汗,手里捏着加急电报说:“快,国防部长张爱萍找了你 14 年,现在派专车来接你去北京!”
赵保群一下就愣住了,脑子里立马回到了 1972 年。
1972 年 5 月 7 日,当时还是北京卫戍区某团警卫班长的赵保群,接到了紧急命令,要去 301 医院执行特殊监护任务。
出发前,指导员一脸严肃地叮嘱他:病人化名叫张绪,不能跟他聊政治,不许让任何人单独去看他,所有说的话都得详细记下来。
赵保群带着 5 名战士走进病房,看到床上躺着个老人,头发乱蓬蓬的,左腿打着石膏,脸色蜡黄,人瘦得厉害,病号服穿在身上松松垮垮的。
老人枕头边,整整齐齐地放着《毛泽东选集》和《资本论》,书页上满是密密麻麻的批注。
特殊时期,张爱萍因为坚持实事求是,被人诬陷成 “反革命”,遭到了残酷迫害,左腿被打断,肋骨也断了好几根。
就算这样,赵保群第一次给他喂饭的时候,将军还是用右手敬了个礼,说:“谢谢同志,给你添麻烦了。”
相处的日子长了,赵保群发现这个 “张绪”,跟 “专案组” 说的 “反革命分子” 完全不一样。
将军每顿饭都吃得干干净净,掉在桌上的米粒都会捡起来吃掉。
护士要把隔夜的馒头扔掉,将军坚决不让,说浪费粮食可不行。
有一回,赵保群因为长时间站岗,腿上的静脉曲张犯了,将军竟然偷偷让护士多开了一份跌打损伤药,说:“这是给小赵同志的,他比我更需要。”
1972 年 7 月 28 日深夜,值班的战士突然冲进赵保群的值班室喊:“张绪情况不对劲!”
赵保群跑到病房,就见将军脸色铁青,嘴里吐着白沫,床头的中药碗底沉着黑色的东西,看着就可疑。
他赶紧背起将军往一公里外的急诊室跑,一边跑一边喊:“医生,救命啊!”
抢救了 48 小时,张爱萍才算脱离了危险。
赵保群把药渣送去化验,发现里面掺了剧毒的洋金花。
他红着眼问医院负责人:“这要是出了人命,你们担得起吗?”
可院方却推脱说是 “药物弄混了”。
直到张爱萍劝他:“小赵,别查了。革命总会有牺牲的。”
1972 年 11 月 6 日,赵保群突然接到命令:马上从医院撤出来,不许再跟病人有任何联系。
临走前,他偷偷买了两斤红糖,塞进了张爱萍的病房,这时候才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
回到连队后,他不光没得到表扬,提干的资格还被取消了,理由是 “立场不坚定”。
退伍回到老家,赵保群把三等功奖章和嘉奖令锁进了木箱,关于在北京的那段经历,一个字都没跟人提。
他去了砖厂当搬运工,每天凌晨 4 点就起来推砖坯。因为能吃苦,连续 5 年都被评上了 “劳动模范”。
1986 年,当地报纸报道了他带着工友改进制砖工艺、降低能耗的事,还配了张他站在砖窑前擦汗的照片。
谁也没料到,这张报纸辗转到了张爱萍手里。
那时候张爱萍已经恢复工作,担任国防部长。
看到 “赵保群” 这三个字,将军的手使劲地抖了起来 —— 那个在自己最绝望的时候一直守着的年轻战士,终于找到了!
1987年11月13日下午,赵保群穿着借来的中山装来到张爱萍家门前。将军拄着拐杖走出,两人相拥而泣。当晚,张爱萍夫妇下厨做了赵保群爱吃的菜,还拿出珍藏的茅台酒。
在北京的七天,张爱萍安排秘书陪伴赵保群四处参观。分别时,张爱萍送给他刻有 “生死与共” 的怀表,赵保群则把珍藏的药瓶还给将军。
赵保群回到海安,将2000元慰问金全部捐给五坊小学。面对他人询问,他总是憨厚地说:“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2003年,张爱萍将军去世,赵保群千里奔丧。
如今,五坊小学的校史馆里,张爱萍的题词与赵保群的劳动模范证书并排摆放,诉说着这段跨越生死的革命情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