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驻老挝大使馆最近干了一件罕见的事——公开警告日本男性,别在老挝买儿童性服务。

秋恒看军事 2025-07-31 18:25:17

日本驻老挝大使馆最近干了一件罕见的事——公开警告日本男性,别在老挝买儿童性服务。 不是模糊的外交辞令,而是白纸黑字,直戳痛处。 起因是万象一家餐厅的老板,岩竹彩子。 她刷到社交媒体上,有日本男人在炫耀——自己在老挝买了“未成年”。 她没装聋作哑,直接发起请愿,把事推到日本政府面前。 很快,日本外务省跟进,通告里写得清清楚楚: 这种事在老挝是犯罪,在日本也是犯罪,因为《儿童卖淫与色情制品防止法》有域外效力。 换句话说,你回国照样能进牢。 但这事的意味,比一纸法律通告复杂得多。 这不是一次单纯的刑事警示,这是日本第一次,官方正面承认——自家男性在境外,参与了跨国儿童性交易。 而且,重点是东南亚。 剥削的地图一直在重画 亚洲的性交易,不是什么新话题。 它会换皮,从妓院到按摩店,从街角到加密聊天室,但底层逻辑没变:有些人被当成廉价的货,有些人有钱有闲,并自以为有资格买。 上世纪末以前,日本在这场生意里的位置,是“输出国”。 明治时代的“卡拉尤基桑”,多是贫困农村的年轻女性,被送去东南亚港口和太平洋岛屿卖身。 后来战后经济腾飞,出口换成了另一种——富裕的日本男人出国买性服务。 进入21世纪,这条路线被韩国男性接手,目标不只东南亚,还延伸到俄罗斯、中亚。 更黑的一幕,是日本和韩国男人成了海外儿童性交易的主力买家。 美国国务院、联合国毒品与犯罪问题办公室的报告里,两国名字都在——是该地区儿童性剥削的重要来源国。 角色的反转 近几年,日本自己也开始变成目的地。 日元贬值、经济萎靡,东京一些区域成了外国性游客的目标。 青少年保护组织盯到,有外国男性专门找日本的青少年女孩做“生存性交易”的客户。 从明治到今天,买卖的方向换了几次,但没变的是权力的不对称。 不论是穷女人出国卖,还是有钱男人出国买,本质都是——弱的身体,遇上强的钱包。 法律之外的现实 全球的反儿童性旅游运动,早在1990年就开始。 ECPAT成立,就是为了对付东南亚的儿童剥削潮。 但三十多年过去,贫困没消失,执法还是软的,富裕买家的航班天天飞。 数字化让问题更隐蔽——加密群、暗网论坛,把孩子变成按需点播的商品。 地方政府说要改革,警方说要打击,但买家尤其是外国买家,常常全身而退。 日本今年初搞过一次全国性清剿,111人落网,其中还有高中老师和家教。 但你知道,这只是冰山表面。 被救下的,和没被救下的 越南配合美国,破过一个案子。 一位母亲,收钱,在镜头前虐待自己九岁的女儿。 几个月的卧底,才救出那孩子。 想想那些没被救出来的——没人知道他们在哪,被卖给谁,又经历了什么。 每一次曝光的案子背后,都是成百上千的沉默。 媒体不报,警方不查,游客继续来,钱继续流。 老挝通告的意义 这次老挝的警告,不是句号。 它更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性、金钱、权力,如何跨国成交。 镜子亮了,有人会盯着看,有人会装瞎。 真正的恶,不怕曝光,它怕的是——有人看见后,还假装什么都没发生。 岩竹彩子的举动,是稀罕的例子。 不是政府行动,不是警方调查,是一个人看到了恶心的现实,然后不肯闭眼。 不到十天,大使馆跟进,外务省发文,直接点名法律后果。 你很难指望,每个国家都会有岩竹这样的人。 更多时候,真相烂在角落里,味道冲天,却没人翻盖。 所以,不要高估一纸通告的力量。 它只是告诉我们——这件事存在,而且离你很近。 真正的考验,是接下来会怎样:是收起镜子,还是逼着人看。 参考资料:《 日本人组团去老挝嫖幼女,大使馆都看不下去了-搜狐新闻 》

0 阅读:12
秋恒看军事

秋恒看军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