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疯了?”广州男子乘坐地铁过安检,被工作人员要求喝一口携带的瓶装水。可男子喝完

与君硕 2025-07-29 10:59:08

“穷疯了?”广州男子乘坐地铁过安检,被工作人员要求喝一口携带的瓶装水。可男子喝完后身体出现不适,三天两头就得去看医生。男子认为是安检人员非让他喝水的错,所以将地铁公司起诉,索赔4.8万,法院这么判了!

一瓶普通的矿泉水,在广州地铁安检口,竟能掀起一场索赔4.8万元的官司,甚至在网上激起上亿次的围观。这听起来匪夷所思的故事,却真实上演了。

2022年12月的一个早晨,市民张先生如常搭地铁上班。安检时,他包里一瓶已开封的水引起了工作人员的注意。按照规定,已开盖的液体须现场喝一口,以证安全。

张先生解释自己患有慢性肠胃炎,不能喝冷水,希望通融。可安检员态度坚决:“规定就是规定,不喝就不能进站。”眼看上班就要迟到,身后队伍也开始骚动,张先生只好拧开瓶盖,勉强喝了一小口。

谁知,就是这一小口水,成了他日后一系列麻烦的“罪魁祸首”。张先生称,他当天下午便肚子绞痛,随后被诊断为急性肠胃炎发作,不得不入院治疗。病了几天,工作耽误了,绩效奖金泡了汤,还自掏了三千多元医药费。

他越想越气,认为地铁公司“喝一口”的安检规定既死板又缺乏人性,完全无视个体的身体差异。他质问,要是乘客带的是滚烫的开水,或是几个小时才能喝完的中药呢?难道公共安全就容不下一丝变通?

一怒之下,张先生将广州地铁告上法庭,罗列出医疗费、误工费、精神损失费等共计4.8万元,坚称是安检的强制要求导致他旧病复发,地铁公司必须为此买单。

然而,法院的判决却让不少人感到意外。2023年10月,法院驳回了张先生的全部诉求。判决逻辑很清晰:首先,安检员按规章办事,属于履行职责,本身没有过错。其次,张先生作为成年人,明知自己有肠胃疾病,也清楚地铁的安检规则,却依然选择携带已开封的瓶装水,理应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后果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更关键的一点是,法院进一步查明,张先生的肠胃问题由来已久,在2020至2022年间已有多次就诊记录。这说明他的病是长期存在的,将急性发作完全归咎于安检时喝的那一口水,在因果关系上难以成立。况且,监控显示他当时的饮水量极少,不过一两毫升,要说这点水直接引发严重的急性肠胃炎,实在有些牵强。

那么,这套看似不近人情的“喝一口”规定,又是为何存在的呢?核心目的只有一个:安全。在人流密集的公共交通系统中,防范易燃、有毒等危险液体是安检的重中之重。尽管安检仪器不断升级,但在液体识别上仍有局限,“人工试喝”便成了一种直观有效的辅助手段。如果乘客不愿配合,安检人员有权拒绝其进站。

当然,规则也并非完全堵死了所有路。对于张先生这类特殊情况,地铁方面其实提供了替代方案,比如申请使用液体检测仪进行检测,或干脆选择不携带已开封的液体进站。

法院的判决一出,网络上瞬间“炸了锅”。这起官司的胜负已不重要,它真正触动的是公众对于公共管理中“一刀切”做法的普遍情绪。有网友吐槽:“我奶奶带中药,非让喝一口,烫坏了谁负责?”也有人跟帖:“糖尿病患者不能随便喝含糖饮料,难道以后都得绕着地铁走?”

这些声音并非无理取闹,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核心问题:当技术手段暂时无法完美解决问题时,制度的设计与执行,能否再多一点人性化的考量?这或许是这瓶矿泉水留给我们的、比官司本身更重要的追问。

对此,大家怎么看?

(参考信源:光明网)

0 阅读:101

猜你喜欢

与君硕

与君硕

与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