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许多手握重兵的将军,都曾为帝王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开疆拓土。然而,往往这种巨大的功绩并不能换来应有的尊荣和长寿。许多帝王心中都怀有戒心,因为权力的游戏中,谁又能确保这些忠臣不暗中图谋呢?然而,历史中也有例外。秦朝的白起,便是一个特例。尽管他在战场上屡立奇功,甚至在几百年后的今天依旧为人称道,但他不仅没有遭到皇帝的忌惮,反而得到了秦王的极高恩宠。
白起,作为秦国的大将军,一生的战功无可置疑。他的名字几乎与“战神”画上了等号,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的胜利,更让他名声远扬。那场战斗,白起带领大军几乎将赵国打得无法招架。此战的结果至今仍令许多人惊叹。然而,在这场决定性战斗的胜利后,白起提出了一个极为大胆的建议:直接攻下赵国都城,从根本上消灭赵国。可是,秦国的君主,秦昭王,并不认同白起的提议。
秦昭王身边有一位智囊范雎,他提出了著名的“远交近攻”策略,这一策略深得秦昭王的信任与推崇。范雎通过外交手段,将赵国的威胁转化为秦国的机会。当赵国意识到直接与白起对抗不可能赢得胜利时,他们选择了另辟蹊径,派人秘密游说范雎,暗示如果白起继续攻打赵国,他的功绩将超越范雎,甚至未来的封侯之位也会因此被威胁。范雎被这一说法深深打动,最终使得秦昭王停止了对白起的支持。
然而,白起并不甘心。粮草的中断让他不得不撤军,回到秦国。但白起回国后,始终认为赵国虽然暂时得以喘息,却依然是秦国的最大威胁。他向秦昭王提出反对继续议和的理由,然而秦昭王并未采纳他的建议。白起这时的心情也极为复杂。他感到,赵国不灭,秦国迟早会因其复兴而遭遇更大的威胁。白起不仅心生怨气,还决定将一位自己看好的年轻士兵——王翦,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王翦虽然出身平凡,但在长平之战中的表现十分出色,白起深知此子未来必能大有所为。
然而,秦昭王对白起的意见逐渐不以为然,并且他开始信任范雎更多。两年后,秦昭王决定重新对赵国发起进攻,而这一次,他并没有听取白起的意见,反而派了一名名不见经传的将军领兵。果然,这一战以惨败告终。面对战败的结果,秦昭王急忙召回白起,但白起此时已经心灰意冷。范雎则再次对白起进行诬陷,最终导致秦昭王将他流放。
在流放途中,白起依然保持着他一贯的冷静,面对即将到来的死期,他并未表现出丝毫的恐惧。面对秦昭王的命令,他选择拔剑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白起临终时说:“长平之战,赵国四十五万人已死,赵国的主力几乎被我消灭,今日的死,也算是功成名就。”这句话道出了白起的心境,也在某种程度上印证了他一生的决断与冷酷。
白起死后的六年,秦昭王终于意识到他犯下的错误。在赵国复苏的压力下,秦国再次面临艰难的选择。白起提拔上来的王翦成为了秦国新的军事主将,并迅速接手了之前白起未完成的任务。王翦的军功不容小觑,他最终帮助秦国统一六国。
王翦的成功并非偶然,他受过白起的影响,明白“功成名就之后要快跑”的道理。与白起不同,王翦选择在胜利之后告老还乡,拒绝了所有的封赏。嬴政即位后,表示不会像秦昭王那样杀害自己的大将军。王翦选择留在咸阳,但却过上了平静的生活,成为了一个富有的普通人。尽管如此,王翦的儿子王贲却继续继承了他的军功,参与了秦朝的后续征战,甚至最终帮助嬴政消灭了魏国。
王翦的一生虽短,但却在秦朝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一个资深将领,他深知在权力斗争中如何避免过度参与,而选择保持低调,最终帮助秦朝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壮丽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