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女知青于文娟返城前夜,来到男友的住处,颤抖地解开衣扣道:“今晚,为我们过去画一个句号吧…”谁知,这一举动让她幸福一生。 于文娟1950年出生在安徽蚌埠,父母是工厂工人,盼她考大学,改变命运。1969年,19岁的她响应政策,前往淮北农村插队。农村生活艰苦,她每天清晨随生产队下地,种植棉花,手掌磨出老茧,晚上还得烧水洗衣。她住在村会计王洪发家中,逐渐适应了乡村节奏。王洪发的妻子教她用柴火灶做饭,缝补衣物,让她感受到温暖。 王洪发的儿子王胜利是个老实小伙,初见于文娟便心生好感。他不好意思直说,常托妹妹送红薯或玉米。于文娟看在眼里,慢慢感动。两人从田间劳作到节日聚餐,关系日渐亲近。村里有些闲言碎语,说城里姑娘看上乡下汉,但她没放在心上。 1975年,王洪发利用人脉为她争取到村小学教师的职位。她从繁重的农活中解脱,走进教室教孩子们识字、算术,还结合农村实际,教如何防治病虫害。她认真备课,组织学生种小菜园,寓教于乐。她的努力让村民刮目相看,也让她在村里找到归属感。她与王胜利的感情稳步加深,常在晚饭后沿河散步,聊未来打算。 1977年,知青返城政策让于文娟面临抉择。回蚌埠意味着更好的生活,但也可能与王胜利天各一方。她收拾行李时,心头总萦绕着他的身影。返城前夜,她下定决心去见他最后一面。 那晚,她快步走向王家。到达时,王胜利正在院子里干活,油灯微光映出他惊讶的神情。她鼓起勇气表达心意,颤抖着解开衣扣,提议为他们的过去留下纪念。王胜利愣了一下,随即明白了她的意思,轻轻拉她进屋。那一夜,他们用行动诉说深情,既是告别,也是承诺。次日清晨,她登上回城的卡车,带着复杂心情离开村庄。 回到蚌埠后,于文娟试图适应城市生活,但很快发现身体不适,晨起恶心,吃不下饭。母亲带她去诊所检查,确诊怀孕。这消息如晴天霹雳,那年代未婚先孕是大忌,母亲怒斥她丢人,催她打掉孩子。于文娟却态度坚定,称这是她与王胜利的孩子,不能放弃。 面对邻里的潜在指点,她决定返回淮北。她收拾几件衣服和一封信,乘火车重返村庄。王胜利在田里干活,看到她,惊喜万分。她坦白怀孕一事,他毫不犹豫拉她回家与家人商量。几天后,村里办了简朴婚礼,亲友送上祝福。 婚后,于文娟继续在村小学教书,认真备课,教孩子们读书写字。她还组织课外活动,如种植实验,提升学生兴趣。她考取正式教师资格,工资稳定。夫妻俩育有三子,生活虽不富裕,但温馨和睦。王胜利后来开办农产品加工厂,改善了家境。孩子们长大后考上大学,离开村庄追逐梦想。 如今,于文娟与王胜利退休,家中挂满全家福,儿孙绕膝。他们常回忆1977年那夜的决定,感慨它带来的幸福人生。她的选择在当时看来大胆,却成就了一段美满婚姻。
亲戚来找我玩,是我太抠门了吗❓
【1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