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只让他招募3000人,他却拉来了一万人,曾国藩知道后非常生气,直接把他赶出了湘军,为什么?
王錱,1825年生在湖南湘乡,家里是书香门第,小时候就聪明得不行,经书读得滚瓜烂熟,才华横溢。24岁拜入罗泽南门下,既懂儒家学问,又钻研兵法,脑子活得很。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他跟着罗泽南在家乡拉起几千人的队伍,还亲自教兵怎么打仗,讲《孙子兵法》,把队伍收拾得纪律严整,战斗力也不赖。1853年,曾国藩组建湘军,听说王錱名气不小,亲自跑去湘乡找他,见他稳重又有本事,当场拉他入伙。王錱带着自己的人马加入,很快就成了湘军里的重要人物。 1853年,太平军攻下武汉,形势危急,曾国藩派王錱去南昌迎敌。结果援兵没来,湘军孤军奋战,吃了大亏,罗泽南和其他同门都战死了。王錱心里憋着一口气,发誓要报仇。战后,曾国藩决定扩充湘军,王錱主动请命回乡招兵。曾国藩算了算粮草和后勤,怕手下势力太大,只批了3000人的指标。可王錱回到湘乡,靠着自己的威望一呼百应,没几周就拉了一万多人回来。新兵到营时声势浩大,曾国藩一看,脸都黑了。他觉得王錱这是不听话,擅自搞这么多人,粮饷咋办?军心咋管?更重要的是,他担心王錱势力膨胀,威胁自己的地位。于是拍桌子大骂一通,直接把王錱踢出了湘军。
这事儿表面看是曾国藩发脾气,其实有深层次的算计。 第一,后勤撑不住。湘军不是朝廷正规军,粮草全靠自己筹,王錱突然多弄几千人,补给跟不上,队伍迟早得散。 第二,怕尾大不掉。王錱手握一万多人,战斗力又强,要是有了别的心思,曾国藩管不住怎么办?他得防着点。 第三,军纪不能乱。曾国藩带兵靠的是铁腕,命令说了3000就是3000,你擅自翻几倍,这不是打他脸吗?必须杀鸡儆猴。 所以,赶走王錱,既是现实考虑,也是权力博弈的结果。 被赶走后,王錱没放弃,投了左宗棠,继续打太平军。1860年,他在岳州跟石达开干了一仗,想一雪前耻。可惜石达开设了埋伏,王錱带兵追击,中了圈套,一万多人被打得只剩不到一千,他自己也受了重伤。部下拼死救他回去,可这场败仗让他心灰意冷,加上伤病折磨,1861年,33岁的王錱就病死在军营里。临死前,他还感慨自己报国无门,愧对老师,真是让人叹息。
别看王錱结局惨,他的本事真不小。在吉水三曲滩,他夜袭太平军,干掉敌将;在藤田、韶源连打胜仗,灭了太平军平东王何胜权,手下都叫他“王老虎”,敌人听着都怕。他治军严,士兵服他,后来他的部将张运兰、刘松山都成了湘军的中坚力量,帮着平太平天国立了大功。要不是那次招兵惹祸,他可能早就成曾国藩的左膀右臂了。 有人可能会说,曾国藩是不是太小心眼了?其实不然。他不是针对王錱,而是得顾全大局。湘军是他一手拉起来的,靠的就是纪律和控制力。要是每个人都像王錱这样随便搞,他这队伍还怎么带?再说,晚清那环境,朝廷盯着,地方势力虎视眈眈,他不狠点,湘军早散了。所以,赶走王錱,看似无情,实则是保全自己的战略。 有能力是好事,但得懂分寸。王錱要是能多想想曾国藩的顾虑,少点冲动,可能结局就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