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间所谓的“伙伴关系”实在是名不副实! 中欧峰会的余温还没散尽,德国媒体突然抛出了一篇挺扎眼的文章,文章里说,中欧之间那所谓的“伙伴关系”,其实名不副实,还劝欧洲赶紧“认清中国的本质”。 这话听着就有点不对劲,毕竟峰会刚结束,双方刚在不少议题上达成共识。 德媒在文章里说得更具体,他们声称,在北京眼里,欧盟根本算不上什么平等伙伴,还说中国在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对付欧盟,故意挑动欧盟成员国之间闹矛盾,对于所谓的“亲密伙伴”欧盟,德媒说中国要么用“金钱诱惑”,要么搞“经济胁迫”。 这话一出,估计不少熟悉中欧经贸的人都会皱眉头。 就拿贸易数据来说,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8000亿欧元,创下新高。 欧盟企业在华投资的项目,从汽车到化工,从新能源到高端制造,几乎都是双方你情我愿的合作。 德国的汽车巨头在华建电池工厂,法国的奢侈品集团深耕中国市场,这些难道是“胁迫”来的?显然不是。 再说“分而治之”,欧盟27个成员国,国情不同,和中国的合作重点自然不一样。 德国看重汽车和机械贸易,希腊依赖比雷埃夫斯港的合作,中东欧国家期待基建投资。 中国和不同国家谈不同的合作,这叫因地制宜,怎么就成了“挑动对立”?实际上,欧盟内部本身就有分歧。 比如在对华为5G的态度上,德法和东欧国家看法不同;在碳中和目标的推进节奏上,南欧和北欧也有争议。 这些分歧是欧盟自己的事,把账算到中国头上,有点说不过去。 德媒还提到,北京“利用美国在核心领域的对华经济依赖,逼迫华盛顿转攻为守”。 这话更有点本末倒置。 美国对中国的所谓“依赖”,本质上是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结果。 中国是稀土、光伏组件、电动汽车电池的主要供应国,美国在这些领域有需求,自然就有合作。 但反过来,美国的芯片、航空航天技术,中国也有进口,这种相互依存,是经济规律决定的,不是谁“利用”谁。 而且,中国一直强调不搞“阵营对抗”,也从不逼迫任何国家选边站。 美国自己搞“脱钩断链”,结果导致国内芯片企业成本飙升、新能源汽车价格上涨,这是美国自己的政策出了问题,跟中国没关系。 德媒这篇文章选得很微妙。 中欧峰会刚就气候变化、数字经济、全球治理等议题达成不少共识,德媒突然泼这么一盆冷水,背后可能有自己的考量。 或许是某些势力不想看到中欧关系走得太近。 毕竟,中欧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合作好了,对稳定全球经济、应对气候变化都有好处。 但总有人见不得这种合作,想制造点矛盾。 可事实摆在那儿,中欧之间有竞争,更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2024年中国从欧盟进口的农产品增长了15%,欧盟从中国进口的电动汽车增长了30%。 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贸关系,不是一篇文章就能否定的。 所谓的“金钱诱惑”“经济胁迫”,说白了,就是没搞明白中欧合作的基本盘。 那基本盘是什么?是互利共赢。 中国需要欧盟的技术和市场,欧盟也需要中国的供应链和增长动力。 至于“认清本质”,中国的本质很清楚: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和各国搞合作。 欧洲要是真能认清这个,就不会被这些奇奇怪怪的言论带偏了。 说到底,中欧关系好不好,不是哪家媒体说了算的。 得看双方企业的合作意愿,看老百姓从合作中得到的实惠,看在国际舞台上能不能一起解决问题。
中欧间所谓的“伙伴关系”实在是名不副实! 中欧峰会的余温还没散尽,德国媒体突然抛
月光如水照归人
2025-07-26 16:24:4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