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国家一口气花150亿请中国驻军,又花35亿买导弹,付款极爽快

古月晓闲 2025-07-26 12:21:01

事件引发强烈震动

近日,以色列政府高层明确表示,他们已准备对位于沙特境内的东风导弹设施进行“精准打击”。这种表态引发了广泛关注,主要源于以色列对于沙特拥有中国制造的战略性武器深感不满。此举被认为是对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的一次挑战。然而,沙特方面却毫不退让,向以色列发出了强硬回应:“该基地有中国军人驻守,你们不妨试试。”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反击,而是一种充满自信的战略宣言。毕竟,在中东地区,唯一能让以色列感到震慑的,只有中国军人。

01. 美国拒绝供货,沙特转向中国寻求支持

中东地区素来因其丰厚的资源而闻名,沙特作为这个地区的重要一员,其财力雄厚,国际影响力广泛。但正如任何国家所知,拥有广泛的盟友并不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得到可靠的支持。曾有一年,沙特面临一项至关重要的安全需求,迫切需要采购几枚先进的中程弹道导弹。然而,沙特的长期盟友——美国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这一请求。

美国拒绝的原因并不复杂:他们不愿意看到沙特在军事战略上逐渐摆脱美国的影响力,尤其是在以色列这个重要战略伙伴的角度考虑。尽管沙特方面提出了急迫需求,但美国在战略上的优先级显然偏向于保留对中东的控制,因此以“无法满足需求”为由,给出了拒绝的答复。面对这一状况,沙特并没有气馁。虽然此前与苏联的关系较为复杂,但沙特依旧尝试向苏联寻求帮助,然而由于长期与美国的亲密关系,苏联方面也未作回应。

就在此时,沙特得知中国在导弹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具备了生产先进导弹的能力。此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亟需通过军贸合作打开国际市场。沙特和中国之间迅速达成了协议,决定展开军贸合作,沙特秘密向中国购买了东风-3型中程导弹。这一交易没有通过媒体广泛报道,也没有公开声明,极为低调。中国方面派出了军贸代表团,秘密赴沙特进行谈判,最终沙特同意以高价采购东风-3导弹,并签署了采购协议。

东风-3导弹,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期研发的中程导弹,拥有2500公里的射程,具备强大的战略打击能力。即便不依赖核弹头,它也能有效实现战略威慑。更为关键的是,沙特不仅仅购买导弹本身,还要求附带发射架、技术转让、人员培训等完整的系统支持。中国一方面成功打开了中东市场,另一方面,也为沙特提供了具有战略意义的武器装备,提升了沙特的防御能力。

02. 金轮工程的启动:驻军与保障合作

购买导弹只是沙特战略布局的第一步。要确保导弹系统能够长期、可靠地运行,沙特决定投入150亿美元,用于导弹操作、维护和技术保障。这一任务交由中国金轮工程有限公司负责,而该公司大多数核心岗位由中国“第二炮兵部队”现役或退役军人担任。这标志着中国在沙特的军事技术驻扎,显然是沙特与中国之间高度信任的体现。

金轮工程的建设过程中,中国团队在沙漠戈壁上建设了符合实战标准的军事设施,包括导弹发射井、操作指挥中心等一系列关键设施。沙特方面提供了充分的支持,包括资金按月结算、食宿高标准安排,并且全程不干预技术细节。为了确保操作无误,项目中还配备了汉语翻译及中文标识。

这一投资成果显著,尤其在1990年沙特面临来自伊拉克的威胁时,金轮工程为沙特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战略支持。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时,伊拉克向沙特多国联军驻地发射了20枚“飞毛腿”导弹。然而沙特方面利用东风-3导弹的威慑能力,成功避免了进一步的军事冲突,展现了中国导弹系统的强大防御能力。

03. 多年后回首,谁能笑到最后?

沙特与中国的军事合作,在中东地区成为了经典案例,并且被反复分析。专家指出,这一合作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首先,它突破了美国在中东地区长期的战略武器垄断;其次,它为中国打开了国际军工市场,并提升了中国在全球军贸领域的地位;最后,它也让沙特认识到多元化战略的重要性,摆脱了长期对美国的依赖。

2014年,沙特在阅兵式上首次公开了东风-3导弹,震动了国际社会。美媒纷纷指出,这一举动改变了中东的力量格局。之后,沙特进一步采购了更先进的东风-21导弹,为其提供了更强大的战略威慑力。而这种低调而高效的军事合作,也让中国在沙特市场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到2022年,中沙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160亿美元,是美沙贸易额的三倍多。2023年,沙特在中国的推动下与伊朗实现了和解,达成了“中东世纪大和解”。这一切都源自当年那笔看似简单的军贸交易,它为双方的长远合作奠定了基础。

如今,回首过去,这笔交易不仅仅是一个商业行为,更是中沙关系的重要转折点。它为中国赚取了外汇,提升了国际影响力;同时也让沙特获得了更强的安全保障,摆脱了对美国的单一依赖。如今,双方在“一带一路”和沙特“2030愿景”中实现了高度契合,而这一切都源自当年沙特选择中国作为战略合作伙伴的眼光。

0 阅读:484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