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驻美大使对东大发出警告—— “不允许帮助伊朗恢复导弹能力” 7月24

静默的守望 2025-07-26 10:54:41

以驻美大使对东大发出警告—— “不允许帮助伊朗恢复导弹能力” 7月24日,以色列驻美国大使耶希尔·莱特(Yechiel Leiter)狂言警告东大与伊朗的军事合作关系! 他称,一些令人不安的迹象表明,东大可能正试图协助伊朗政府重建其弹道导弹计划。 他警告不要支持伊朗。 他承认自己是美国的“走狗”,承认服从美国指令! 他说,“我们100%是在美国的轨道上运行,因此,无论美国对中国的政策走向如何,我们都会跟在后面,并且给予大力支持……我们没有理由不能与中国人民保持良好关系。我们希望如此,但我们绝对不希望看到中国与那些威胁我们生存的人并肩做事。” 以色列驻美大使耶希尔·莱特的警告,是当前中东地缘政治博弈与中美战略竞争交织下的典型产物。这一表态不仅暴露了以色列在中美之间的被动站位,更揭示了中国在中东影响力上升引发的连锁反应。一、以色列对华施压的本质:转嫁危机与配合美国战略 1. 借“伊朗威胁”转移矛盾 以色列近期在加沙面临严峻人道危机(死亡人数超5.7万)和国际谴责,同时胡塞武装的导弹袭击导致特拉维夫机场瘫痪。在此背景下,莱特将矛头指向中伊军事合作,实则是将地区冲突的责任外推,掩盖自身安全政策的失败。其所谓“中国协助伊朗重建导弹计划”的指控,意在将中国塑造为地区不稳定的“帮凶”,为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制造合法性。 2. 对美国战略的绝对依附 莱特直言“100%在美国轨道上运行”,印证了以色列在中美博弈中的根本立场。历史上,以色列多次配合美国对华打压: - 2020年:蓬佩奥访以期间,《耶路撒冷邮报》刊文污蔑中国为“反派”,配合美国禁用华为5G设备; - 2022年:以色列安全内阁同意向美国通报所有对华重大交易,尤其在基建和科技领域,承诺“按美国要求重新审查合作”。 此次警告本质是美国对华“科技围堵”和“中东离间”战略的延伸。二、中以关系的结构性矛盾:经济依赖与安全服从的对立 1. 经济合作的实际需求 中国是以色列**第三大贸易伙伴(2020年双边贸易额158.5亿美元,同比增20%),中以创新合作弥补了以色列劳动力短缺的短板,并为该国技术产品打开全球最大市场。若完全追随美国对华脱钩,以色列将承受巨大经济损失。 2. 安全领域的被迫选边 尽管经济互利,以色列在安全领域始终受制于美国: - 美国是以色列立国根基和最大军援来源(年均38亿美元); - 以色列多次要求美国提供“替代中国的投资方案”未果,凸显其缺乏战略自主性。 莱特的表态表明,当经济与安全利益冲突时,以色列将优先服从美国意志,甚至不惜牺牲对华关系。 三、中国的中东战略:拒绝选边,以发展破局 面对以色列的施压,中国采取了一套超越传统阵营对抗的外交策略: 1. 坚持“是非曲直”原则 中国外交部回应以色列要求“施压伊朗”时,强调“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很清楚”,直指巴以问题才是冲突根源,拒绝被卷入“伊朗核威胁”的叙事陷阱。同时推动加沙“持续有效停火”和陆路人道物资通道开放,占据道义制高点。 2. 深化与伊朗的合法合作 - 能源纽带:中国保持每日80万桶伊朗原油进口,用人民币结算削弱美元霸权,瓦解美国制裁效力; - 军事技术合作:伊朗求购歼-10C战机及生产线,中国提供“授人以渔”的工业合作模式,与西方技术封锁形成鲜明对比。 这些合作不附加政治条件,为中东国家提供“去美国化”的发展路径。 3. 构建多边安全机制 中国加速推动上合组织吸纳中东国家,以“集体安全”替代“单边威慑”,促成沙特、埃及等地区大国转向和平谈判。这种基于共同发展的安全观,比美以武力威慑更具可持续性。 四、中东权力重构:中国角色重塑地区平衡 以色列的焦虑源于中东格局的深刻变革: - 美国影响力衰退:特朗普明确表示“不想卷入中东泥潭”,美军行动缩手缩脚; - 中国结构性优势凸显:能同时与沙特、伊朗签署安全协议,通过海合会峰会搭建对话平台,这是美国无法复制的平衡艺术。 当以色列发现传统盟友靠不住时,试图拉中国斡旋,却遭冷遇——中国拒绝成为“美以战略的接盘者”。 五、未来走向:以色列的困境与中国的定力 - 以色列的自我削弱: 莱特“走狗”式表态暴露了以色列的战略脆弱性。若继续无条件追随美国,不仅丧失外交独立性(如取消对美关税后反遭特朗普加税17%),更将错失中东发展红利。

0 阅读:60

评论列表

快乐人生

快乐人生

4
2025-07-27 08:20

什么东大东十的?你不会好好说话吗!看到这样的叫法,我就忽略不看,甚至拉黑!

猜你喜欢

静默的守望

静默的守望

静默的守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