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转变太突然!
印外长访华后,莫迪提中俄印合作,西方想拦都没用。
7月中旬,印度外长苏杰生时隔五年首访中国。
这趟天津之行,他既要出席上合组织外长理事会,也与中方安排了多场双边会谈。
谁知,这趟看似常规的访问,却成了印度外交布局一个充满变化的开端。
苏杰生刚走,莫迪政府就传出消息,暗示可能重新启动中俄印合作机制。
这一系列举动来得意外,外界不禁疑惑:印度到底打的是什么主意?
印度态度突然改变,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压力,尤其是来自西方的不断施压。
首先受到冲击的是美国的经济手段。
一旦特朗普政府重掌白宫,对印度加征高额关税的可能性几乎确定,美国国会甚至有人提议要加征500%的惩罚性关税。
这可不是开玩笑,一旦实施,印度每年660亿美元的对美出口将面临毁灭性打击。
威胁刚刚出现,印度媒体就开始察觉危险,纷纷建议莫迪政府,是时候向东看,加强与中国的关系了。
接下来,能源问题也被限制住了。
为了制裁俄罗斯,美国计划推行二级制裁,说白了就是谁买俄罗斯石油,就用高关税惩罚谁。
虽然没有直接点名,但大家心里都清楚这是冲着中印这两个俄油最大买家来的。
更让印度不满的是,欧盟也加入进来,不仅把印度油轮列入黑名单,导致运费上涨三成,让俄油的到岸价比中东石油还贵,自己却一边指责印度公司,一边偷偷摸摸地继续进口俄罗斯天然气。
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连印度外交部都忍不住批评这是“霸凌”。
外部压力之下,内部问题同样严峻。
印度的经济表现并不理想,GDP增速降至6.9%,卢比贬值了12%。
就连本土巨头阿达尼集团,也被美国司法部盯上。
更严重的是,印度军队六成装备依赖俄罗斯零件,一旦俄方停止供应,坦克可能就动不了。
对莫迪政府来说,这无疑是雪上加霜。
面对这样的困境,新德里不得不寻找突破口,而转向东方就成了现实选择。
苏杰生在7月中旬的访问,释放的合作信号非常明确。
他不仅积极评价中印关系,强调双方是发展伙伴而非竞争对手,还主张通过沟通实现互利共赢。
话音刚落,印度就迅速放宽了对中国投资的限制,并签署了所有合作协议,为两国经济合作扫清障碍。
苏杰生访华后,莫迪政府紧接着放出信号,暗示可能重启中俄印合作机制,这被普遍认为是印度为自己找的“救命稻草”。
毕竟,中俄印三国加起来有30亿人口和2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量,合作空间很大。
俄罗斯也适时伸出橄榄枝,提出了包括本币结算、联合军演和跨境铁路在内的“能源安全铁三角”方案,几乎是为印度量身打造的突围策略。
当然印度的算盘打得更细。
它一边把重启中俄印机制当作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一边在石油采购上玩起了“双管齐下”。
莫迪政府宣布,除了继续购买俄油,还会增加从伊朗、伊拉克和阿联酋的采购。
这样一来,既能减少对俄油的过度依赖,表面上满足美国的部分要求,避免彻底翻脸;又能通过其他方面的合作维持与俄罗斯的关系。
这块去年通过转卖俄油净赚120亿美元的蛋糕,新德里怎么可能轻易放弃?
可是,莫迪政府这套看似聪明的平衡策略,真的能走得通吗?
特朗普可不是好对付的。
此前美国已明确警告印度远离金砖国家事务,新德里却依旧高调参与。
如今在俄油问题上又耍小聪明,难保不会引来美国在其他领域的更大报复,最终迫使印度做出“二选一”的决定。
同时,这种摇摆不定的策略也可能让合作伙伴产生疑虑。
在俄乌冲突局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印度急于在石油问题上与俄罗斯保持距离,这种做法难免让俄方觉得它立场不坚定,不可靠。
最讽刺的是,西方原本想用制裁打压中印,结果反而成了中俄印合作的催化剂,亲手把印度推向了另一边。
印度用卢比购买俄油,更是直接触动了美元霸权的基础。
当初,美国还拉着印度搞“印太战略”,如今莫迪政府却主动去敲中俄的门。
这记制裁的回旋镖,终究是砸在了自己脚上。
棋局变幻莫测,印度如果一味追求短期利益的精明计算,而忽视长远的战略信誉,最后很可能因小失大。
在这场全球权力博弈中,它究竟能走出一条对自己有利的道路,还是会成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
答案仍然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