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港英当局要花1270亿元建一个新机场,中方问:到1997年,你们打算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
答曰:50亿,港币。
开玩笑,这怎么过日子?
中方自有办法治它。
1990年,香港还在英国管理之下,港英政府突然宣布要花1270亿港元打造一座新机场。
这个方案刚出来的时候,距离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只剩下七年时间。
中方很快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个项目太贵重了,会把香港的财政资源掏空,影响之后特区政府的运作。
中方直接向港英方面打听,回归后能给特区政府留下多少资金,对方回复只有50亿港元。
这个数字少得可怜,连基本的行政支出都可能不够,更别说应对突发情况了。
于是,中方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
表面上,中方没有公开表态,避免引发冲突,维持中英关系的表面和谐。
实际上,中方通过外交途径施加影响,明确表示不认可这个项目的合法性。
这种做法让英国在融资时遇到了困难,国际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因为中方的态度而担忧风险,资金到位的速度变慢了。
英国原本想尽快推进项目,结果被拖住了进度。
随着1997年越来越近,中英双方不得不坐下来谈。
谈判地点设在钓鱼台国宾馆,气氛紧张但务实。
英方逐渐改变了态度,意识到如果得不到中方支持,回归后的香港可能会陷入经济困境。
英方主动提出增加财政储备金额,从50亿港元提升到了250亿港元。
这笔钱相当于留了一条退路,确保特区不会一开始就被搞得手忙脚乱。
同时,英方承诺在建设过程中多使用本地材料和工人,帮助特区经济在回归后能够自力更生。
中方则强调所有资金使用必须公开透明,防止浪费,设立了严格的审计监督机制。
经过几轮交涉,双方最终在让步中达成一致。
整个机场项目得以继续进行,但财政储备增加了,监管体系也建立起来,这比最初的单方面计划更合理了。
类似的情况里,事情到了关键时刻自然会有转机,外部压力反而促成了好的结果。
再看看当时的主导人物,时任中英联合联络小组中方代表周南,亲自参与了这次谈判。
多年后,2008年,周南出版了回忆录《过目难忘》,在书中回顾了这段经历,强调中方策略的智慧,避免了英国单方面掏空香港经济。
英国方面,档案文件在2014年被首相府公开,证实了当时谈判的复杂过程,展示了双方如何在压力下寻求利益平衡。
##信息来源:周南回忆录《过目难忘》及《人民日报》报道、英国《卫报》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