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手下五虎将:刘宗敏,李过,郝摇旗,袁宗第,刘芳亮都在身边,李自成却选择撤离北京城,真的让人感到不可思议。1644年春,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崇祯自缢煤山。李自成称帝,国号“大顺”,自号“新朝之主”。彼时他手握重兵,麾下名将如云,五虎将——刘宗敏、李过、郝摇旗、袁宗第、刘芳亮都在身边,可谓气势如虹,兵锋无敌。 但短暂的高光背后,是致命的问题:钱从哪来?粮从哪来?百姓视他为“乱贼”,官员阳奉阴违,士兵抢掠烧杀。京师虽破,根基未稳,大顺军虽多,却如风中芦苇,经不起风雨。李自成坐上龙椅,却坐立难安。 他派兵搜刮皇宫与权贵之家,大批钱财入库,却仍不够发饷。他不是朱元璋,没有深厚地盘做后方;他不是清军,没有东北重工支撑。他是个草莽起家的农民皇帝,带着一帮尚未脱“贼气”的兵,硬生生挤进了帝国中心,却无力维系帝国运转。 五虎将各有千秋: 刘宗敏勇猛果断,长于攻城;但性格桀骜,骄横自用; 李过李自成养子,忠心耿耿,却年少气盛; 郝摇旗作战强悍,副将出身,重情重义; 袁宗第主张严军纪,官兵敬畏; 刘芳亮沉稳持重,后为南征主将。 他们虽为“猛将”,却不等于“臂膀”。李自成的难题不是缺猛将,而是无法建立君臣秩序。他们更像兄弟、共犯,而非命令链条下的干将。刘宗敏曾当众顶撞:“他坐殿享福,凭什么让我冲锋陷阵?”这样的将领再多,也撑不起大局。 军中缺饷,一夜叛逃几百;治安失控,商人闭门,百姓远遁。所谓帝国,不过是被占领的城市,所谓权柄,不过是暂借的虚名。 就在李自成急于稳住局势之时,东北边陲传来噩耗。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山海关一战,大顺主力惨败。多尔衮大军南下,沿线无人能挡,关内诸城纷纷倒戈。 消息传来,李自成惊觉,自己站在火山口上:前方是数十万清军,身后是民怨沸腾的京师。他再强,也挡不住大势崩塌。坐镇北京,不再是掌控天下,而是等死。 于是,李自成作出决断:撤!撤离北京,回西安为根,再寻机会翻盘。他下令焚烧紫禁城文书档案,带精锐南下。五虎将也各自领兵,或断后、或侧援,或另谋发展。 这一刻,他不是不想守,而是“根本守不住”。 撤离北京,是战术选择,却也标志着战略失败。失了北京,失了天命;回了西北,回了原点。大顺失势,清军趁势南下,不到两年,占领大江南北。李自成战死通山,五虎将各奔前程: 刘宗敏战败被俘,后为清军所杀; 李过辗转南征,死于战乱; 郝摇旗、袁宗第、刘芳亮先后战死或降清。 大顺政权如烟花一现,转瞬即灭。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疑问:明明手下强将如林,为何还要撤? 答案是:将再强,撑不起溃散的民心;兵再多,赢不了没有后方的战争;京城再大,也挤不下没有根基的帝王梦。 李自成撤离北京,看似荒唐,实则无奈。他拥有五虎将,却没有一套治理体系;占领京城,却失去了人心;称帝一瞬,却失了天下。 这不是他的懦弱,而是他对“成王”二字的误解。他以为打进北京就是胜利,却没料到,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而这一切,从他转身离开京城的那一刻起,已经注定——大顺,只是过客。
1641年,崇祯皇帝听说李自成挖了朱元璋的祖坟,断了大明风水,便给陕西总督汪乔年
【2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