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89师进入朝鲜前,在沈阳停留一天,师长和政委在检查御寒装备时,脸色大变,接着就下令:“把棉被拆掉,棉花也掏出来!” 1950年11 月,20 军 89 师接到命令,赴朝作战。11 月 5 日,部队到了沈阳,这是出国前在国内待的最后一个地方。 师长余光茂和政委王直心里都清楚,马上要上战场,啥都得准备好,一点儿不能耽误。 当天晚上,余光茂和王直去火车站看部队的过冬装备。俩人顺着军列走,手里的手电筒照在战士们身上,脸色一下子就变了。 战士们穿的军装特别薄,脚上的胶鞋破得厉害,好多人的脚趾头都露在外面。 沈阳这时候已经够冷了,穿成这样都扛不住,更别说朝鲜那边比这冷得多。 王直压低声音跟余光茂说:“老余,这可不行啊。” 余光茂没说话,把手电筒移到车厢里堆着的棉被上。这些被子是从华东那边带来的,在南方湿冷的天气里还行。 可朝鲜那边零下 40℃,这被子根本不顶用,还得拖着走,成了累赘。 余光茂问:“全师一共有多少人?现在有多少顶棉帽?” 军需科长满头大汗地回答:“报告师长,全师 11200 人,棉帽只有 3000 顶,还是从别的部队紧急调过来的。” 王直一听,猛地转过身,大声说:“马上把各团的头头叫来,半小时后开紧急会!” 过了半小时,会议室里,余光茂一拳砸在铺着地图的桌子上,严肃地说:“同志们,咱们这次面对的,不是美军的飞机大炮,是比钢铁还硬的冻雪!” 他接着说:“长津湖那边温度已经到零下 38℃了,战士们要是没护具,在外头待 15 分钟就会冻伤。” “这事儿关系到战士们的命,关系到能不能打赢仗!” 说着,他把一张皱巴巴的天气预报展开给大家看。 参谋处长犹豫着说:“师长,东北军区说天亮前能送 5000 副棉手套来。” 王直提高了声音,说道:“来不及了!先头部队今晚就得过鸭绿江!” 他抓起一条棉被撕开,“与其让战士们抱着被子冻死,不如把被子拆了,改成护耳朵的、挡脸的、裹脚的,能多保住一个人是一个!” 会一散,全师就忙起来了,跟抢时间似的。 沈阳被服厂的车间里,40 台缝纫机全开动了,轰隆轰隆响个不停。 王直亲自坐到一台旧缝纫机前干活,边缝边跟旁边的女兵说:“留个透气的小孔,耳朵冻坏了,就听不见冲锋号了。” 余光茂在各连队之间来回走,亲手给战士们调整护具。 嘴里念叨着:“记着,手指头要像握枪那样弯着,这样血能流通,才能保住手指头,才能开枪打仗!” 凌晨 3 点,军需科长跑进军指挥所,大声说:“师长,东北军区送来了 2000 斤脱脂棉!” 余光茂眼睛一亮,马上说:“赶紧让炊事班用铁锅熬浆糊,把棉花粘在布夹层里!” 天亮的时候,全师赶制出 8000 套简易护具。每个战士都领到了护耳、面罩和加厚的袜子。 这些东西看着简单,可到了战场上,真能帮着挡挡寒气。 11 月 27 日深夜,柳潭里前线。267 团 3 营营长张富贵缩在战壕里,呼出来的气一碰到护目镜就结成了冰。 “营长,美军的探照灯!” 通讯员一喊,他赶紧趴在地上。 借着探照灯的光,他看见自己的面罩上结了层薄冰,可手居然还有知觉。 这要是在三天前,早冻麻了。 “冲啊!” 信号弹一升空,战士们从战壕里涌出来。 美军陆战 1 师的兵看见这些裹着碎棉被的志愿军,都愣了。还没等他们反应过来,志愿军已经冲到跟前。 有的美军想拿半自动步枪,可枪早被冻住了,拉不开栓。 3 连战士李二柱的护目镜被弹片打碎了,他一把扯下湿透的面罩,用冻得硬邦邦的手指扣扳机,一直打到子弹打光。 12 月 4 日,社仓里战场上。王直站在缴获的美军吉普车上,看着战士们把 3000 条毛毯剪成小块。 跟围着的士兵们说:“一条毛毯能做 5 副护膝。当年红军长征,树皮都能当饭吃,现在咱们有羊毛毯,还怕冻?还怕敌人?” 炊事班长老周看着那些毛毯碎片,想出个办法,把碎片塞进炊具的缝里。 没想到这招还真管用,烧开的水在零下 30℃的天气里,居然能保温半小时。 这对在严寒里打仗的战士们来说,太重要了。 战斗一开始,89 师的战士们打得特别勇猛。 社仓里的敌人有飞机、坦克、大炮帮忙,一次又一次攻向 266 团的阵地。 可战士们一点儿不害怕,靠着结实的工事、合理的火力布置和不怕死的劲儿,一次次把敌人打了回去。 后来战报下来了,89 师在社仓里战斗中消灭了 1245 个敌人,全师因为冻伤减员的只有 47 人。 那时候其他兄弟部队冻伤的超过 2000 人,89 师的战士们却能用缴获的美军罐头煮姜汤喝,暖暖身子。 这场战役,89 师的战士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打出了威风。 他们没有先进的装备,没有充足的物资,可他们有保家卫国的决心,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1950年,89师进入朝鲜前,在沈阳停留一天,师长和政委在检查御寒装备时,脸色大
受伤的梦娇
2025-07-25 12:48:3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