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其实说白了,因为西藏人口本来就少,穷人靠着福利补贴都能

韫晓生 2025-07-25 10:13:43

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其实说白了,因为西藏人口本来就少,穷人靠着福利补贴都能过的滋润,何必背井离乡?   (信源:海外网——为什么西藏人很少出来打工?)   提起西藏,多数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雪域高原、地广人稀。它是中国的第二大省级行政区,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稀薄的空气和严酷的自然环境,似乎注定了这里的贫瘠与落后。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全国数千万的务工大军里,却几乎看不到西藏同胞。他们是不思进取,还是在这片高原上,过着我们不知道的好日子?   谜底或许就隐藏在经济数据之中。去年,西藏的经济增速达到了惊人的9.5%,这一数字甚至超越了广东、江苏等沿海经济强省。尽管西藏2393亿元的经济总量在全国范围内并不显眼,但其强劲的增长势头却足以揭示其内在潜力。   更直接的证据是老百姓的钱袋子。你可能以为这里收入垫底,但实际上西藏人均收入已达6.5万元。有人会说,沿海城市消费高,收入自然也高。   那我们看看刨去开销后,谁的日子更舒坦。2023年,西藏城镇居民一年到手的钱将近5.2万元,而年均消费支出也超过了5万元,这个水平甚至比山东这样的沿海省份还要高。   收入和消费几乎持平,说明大家敢花钱、会生活。这样的日子,还有多少必要去外地折腾呢?   那么,钱从哪儿来?首先得益于国家不计成本的投入。过去,西藏被高山阻隔,与世隔绝。自1954年川藏、青藏公路打通了经济命脉后,现代化进程便一路加速。如今,铁路、高速路网全面铺开,牦牛肉干和青稞酒运往全国,游客也能方便地进出。   交通是第一步,更深层的是全国对口“输血”式支援。最显著的改变是冬天不再难熬,过去牧民在寒冬苦苦支撑,如今国家能源项目落地,家家户户通暖气,室内温暖。   同时,国家派遣专业团队协助西藏开发地热、水能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例如,羊易地热电站不仅满足本地居民的用电需求,还将多余电量输送到沿海地区,构建了能源循环利用的格局。在稳定电力供应的保障下,家电得以普及,西藏居民的生活品质与内地已无明显差距。   国家扶持是外力,西藏同胞自身也有优势,高原独特物产是传统财富来源,挖虫草是牧民重要收入,一根上好虫草能卖百元,一个采挖季收入可观。   交通便利后,新的就业机会增多。旅游业火爆催生民宿、餐馆和车队,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竞争压力比沿海小。同时,牦牛肉、青稞酒等土特产借电商和物流直达全国餐桌,养活了从事加工、销售和物流的本地人。    除了实打实的经济账,留下,也与这片土地的基因有关。世代生活在此,藏族同胞的心肺功能早已适应了高寒缺氧的环境。   这本是生存优势,可一旦到了低海拔地区,反而容易头晕、胸闷,身体很不舒服。这种“水土不服”,让许多人打消了外出务工的念头。   更何况,谁愿意离开家园?藏历新年、雪顿节的欢乐,亲友围坐篝火畅饮酥油茶的温馨,是物质无法替代的情感慰藉。加上语言和生活习惯差异大,去外地奋斗会有隔阂。既然家门口机会多、生活惬意,何必远离故土?    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是,西藏的年轻人越来越倾向于“居家创业”。数据显示,超过九成的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留在西藏。   所以,很少见到西藏同胞外出务工,并非他们安于现状,恰恰相反,是他们的家乡正经历着一场静悄悄的繁荣。这背后,是国家战略的远见、全国人民的支持,更是他们自己利用独特的资源和文化,创造出的幸福生活。   当然,总会有人选择外出求学或打拼,这很正常。但不可否认的是,相比过去,奔赴他乡的西藏人确实少了。   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一个关于共同富裕和民族团结的精彩故事。那么,西藏这种“本土繁荣”的模式,对其他地区的发展,又能带来什么启发?

0 阅读:0
韫晓生

韫晓生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