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20日上午,张家口军用机场700米高空,32岁女机长刘晓莲驾驶安-26运输机执行飞行任务,一架歼-6战斗机从云层中出现,两机相撞,歼-6当场坠毁。[看] 碰撞冲击导致运输机上7名机组人员昏迷,飞机失控下坠,当高度降至400米时,刘晓莲首先恢复意识,发现仪表盘冒火花,液压油从裂缝涌出,挡风玻璃被油雾遮蔽。 电子设备全部损坏,油门杆无法操作,刘晓莲迅速唤醒其他机组成员开始自救,机械师报告三号发动机漏油,襟翼系统故障,领航员用身体阻挡涌入的冷风,机械员用工具敲击控制盒,恢复了部分油门功能。 飞机在280米高度重新拉平,但液压油完全阻挡视线,无线电通讯中断,更严重的是,飞机正向地面建筑密集区域下降,左侧是化肥厂,右侧是居民区。 刘晓莲决定返回机场,在完全依靠记忆导航的情况下,她成功找到了跑道方向,但降落前发现主起落架无法正常展开,此时空中还有四架歼-6战机等待降落。 考虑到占用主跑道会影响其他飞机安全,刘晓莲选择草坪迫降,距离地面100米时,机组人员用消防斧撬开变形的舱门,经过反复操作,起落架勉强展开并锁定,通讯员及时切断发动机电源。 9时37分,飞机撞击草坪,由于方向舵反应迟钝,飞机向左滑行,与正在主跑道降落的歼-6战机擦肩而过,最终在距离5米处停下。 事后检查显示,机翼主承力结构出现裂纹,燃油箱破损严重,技术人员分析,如果延迟降落,结构完全失效的可能性极大。 这次事故中,歼-6飞行员为避免撞击地面学校建筑,选择与运输机同归于尽而非跳伞逃生,两架军机相撞后,空军部门重新评估了训练空域管理和飞行程序。 从技术角度看,安-26运输机在失去液压助力、电子设备和通讯系统的情况下完成迫降,验证了机械备份系统的可靠性,这为后续改进飞机设计提供了实际数据。 在高度紧张状态下,每个人都能准确执行专业操作:机械师负责系统检查,领航员处理导航问题,通讯员管理电气设备,形成有效分工。 这起事件推动了军用航空训练改革,空域管理更加精细化,不同机型训练时段分离,地面指挥调度程序也进行了优化,类似的空中相撞事故此后大幅减少。 刘晓莲在视线受阻、设备失效的情况下,凭借对机场环境的熟悉和飞行经验,做出了正确的操作选择。 这次空中险情的成功处置,不仅挽救了7个人的生命,也为中国航空事业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在那个航空技术相对落后的时代,这样的结果确实难能可贵。 信源:(中国军网——飞过7种机型的女将军刘晓连释疑中国女飞行员如何驾驶战斗机)
1982年9月20日上午,张家口军用机场700米高空,32岁女机长刘晓莲驾驶安-
云起时飞扬
2025-07-24 22:19:55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