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谈判一小时就崩盘,乌克兰爆发反政府示威,红军城岌岌可危!
乌克兰的两条战线,几乎同时崩了。一条在前线,红军城;一条在后院,基辅街头。
7月22日,泽连斯基签署了一份敏感法案,允许由其直接任命的总检察长对乌克兰两大反腐机构进行干预,等于架空了乌克兰反贪机制的独立性。这在战时体制下,不啻于往自己身上泼油。当天深夜起,基辅、利沃夫、第聂伯罗等城市相继爆发抗议,甚至有民众聚集在总统府外,高喊“泽连斯基下台”。
骚乱规模前所未有。三年多来,乌克兰民间几乎没有过如此规模的反政府活动。不是没怨气,而是没人敢动。现在突然爆发,只能说明一点——有人撤手了。
从操作节奏看,乌国家安全局随后突袭了反腐败局,抓了大批调查腐败的工作人员,罪名是“通敌”。但反腐败局直接公开反驳:搜查无法院授权。程序失控,分裂公开。乌克兰体制里那点战时团结,正在被切断。
换句话说,泽连斯基的防火墙开始碎了。
他早就没有自主权。安保不是本国人干的,是英国特种部队;财政、军备靠的是北约续命;就连他本人这个“总统”,也并不是乌克兰政坛自然选出来的,而是西方架上去的。2019年当选,颜色革命的尾气还没散尽,美欧资本就早已全面渗透。乌克兰的政治生态,从那时起就已经“国际托管”。
这次抗议之所以烧起来,不是乌克兰人突然勇敢了,而是压盖板的那只手松了。而且很可能是故意松。
这两个月,特朗普和泽连斯基的关系持续恶化。特朗普对外释放的信号已经非常清楚:他要流放泽连斯基。这句话不是情绪发泄,是策略表态。
美国选举年,不需要一个还在东欧搅局、给拜登“加温”的泥潭代言人了。打不赢、谈不了、管不住,还得不断撒钱兜底。泽连斯基这个角色已经失效。剩下的问题就是,怎么体面地收场。
欧洲方面的判断还在犹豫。他们希望泽连斯基撑到某种“停战协议”成形再换人,避免战场真空和权力断层。但他们没有决定权——五万预备兵、几百万发炮弹,欧洲现在一个都给不起,真正有调度能力的,还是白宫。
所以看清逻辑就不难理解:政治上,泽连斯基在失血;军事上,乌军则面临瓦解。
红军城战役就是转折点。
三天前,俄军突破乌军外围防线,先头部队渗入市区。乌军宣布“局势可控”,但承认无法清除已进城俄军。伤亡数字超过千人,俄方称无人机和特种作战部队已经多次伏击乌军补给线。
红军城不是孤点。它与红利曼、新经济镇、季米特洛夫四城连成一条乌东防线的中段,如果这条线断裂,整个顿巴斯就会出现战术性大缺口,俄军将获得贯穿乌东的推进走廊。
更关键的是,俄军并非“主打一线”,而是多点出击,逼乌军在几条战线上来回抽调。一旦预备队北上救红军城,红利曼就失守;往南压季米特洛夫,新经济镇就出事。乌军的部队储备早就见底,这点机动空间根本不够用。
而这套“磨盘式打法”,俄军早在几个月前就启动了。每周几十次的突击、无人机饱和袭扰、炮火轮番覆盖,目的不是一口吃掉,而是耗干乌军的移动力和反应力。现在红军城的突破,就是这套体系的收成时刻。
红军城失守,乌克兰的东线纵深将被彻底打开,战场将从“消耗战”转为“穿插战”。泽连斯基的政治安全感将随之崩塌。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刚刚进行的第三轮俄乌谈判,只谈了一个小时就散场。俄方提议“临时停火48小时”,乌克兰断然拒绝。不是想打到底,而是不能让俄军把已经突进去的阵地给固化下来。哪怕停火12小时,俄军也能补上弹药、挖出工事、放进重炮。这才是乌方最怕的。
这也说明红军城不是“试探”,是正面主攻。
而这场战役与基辅抗议几乎同步发生,怎么看都不像巧合。西方内部已经形成共识:泽连斯基该走了。
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走。是安静地“被流放”、换个身份退休;还是像过去的某些例子那样,摁都摁不住,最终在乱局中收场。
泽连斯基自己未必看不清。可问题是,他已经没得选。过去靠美欧撑住的权力,如今被同一批人抽走,留下的是一个既无军权、又无民意、还背负巨债的空壳政府。连这场俄乌战争,也已经不是“他想不想继续”的问题,而是“打完他再换人”,还是“先换人再打完”的节奏选择。
如果93阅兵那天,三巨头真能坐下来碰面,也许还能为乌克兰收个残局。但如果这场会晤泡汤,下一次的政治调整,很可能不再是“文斗”。
红军城还在打,基辅的示威还在扩散,欧洲援乌系统停滞,美方动作不断。一切迹象都在指向一个结论:泽连斯基这盘棋,快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