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见面30分钟就谈崩,俄方代表当场表态,普京不是想见就能见 2025年7月23日,俄乌第三轮直接谈判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举行,然而,这场万众期待的谈判却仅仅进行了30分钟便草草收场。 双方代表步出会场时,脸上写满了失望和无奈。这场谈判的短暂和仓促,暴露了当前俄乌冲突背后深层的战略博弈。 不仅仅是停火协议的问题,更多的是对未来局势主导权的争夺,俄方代表梅金斯基的态度直言不讳,普京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随便见的。 这一声明也意味着目前俄乌谈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双方仍然处于各自的战略预期中,真正的谈判远未开始。 从会谈的时间安排来看,这场谈判的进展完全颠覆了外界的预期,原定于19点举行的会谈被推迟至20点37分,而仅仅30分钟后,双方便匆匆结束了会谈。 虽然从俄方的通报中可以得知,谈判过程中讨论了停火、战俘交换以及保持沟通等议题,但这些看似重要的问题背后,其实并未触及到最为核心的内容。 特别是在停火和战争的重建问题上,双方的分歧依然非常明显,无法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 核心问题的缺席和时间的短暂性让人不禁怀疑,这场谈判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外交表演”,其目的并不是要达成任何实质性协议。 而是为了应对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满足外界对俄乌谈判的期待,显然,没有哪一方真正准备好为了和平妥协。 特别是俄方在“换俘”问题上仅做了有限的让步,提出交换250名战俘,并准备将3000具乌克兰士兵的遗体交还。 然而,尽管有这点进展,其他更加复杂和具争议的议题(如停火的可行性、基础设施保护等)依然被搁置。 这种局面下,不难看出,双方依然没有做好准备,去面对接下来可能更加复杂的政治谈判。 俄乌两国在本轮会谈前夕的互动已将双方矛盾推向了更加紧张的高峰,乌克兰近期对莫斯科的空袭升级,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军事目的。 更是为了通过这种战略震慑,迫使俄方在谈判桌上做出让步。乌方的无人机攻击一度让莫斯科陷入恐慌,多个航线一度瘫痪。 对于俄方而言,这一系列袭击不仅是对其国土安全的挑战,也激化了克宫的不安。 在这样的背景下,俄方不可能坐下来与乌方讨论停火或其他重要议题,因为民众的恐慌情绪和军方的愤怒无法轻易消解。 俄方的立场也因此变得更加强硬,直接表态称:乌克兰必须首先对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做出实质性回应,而不是一味地借此机会推卸责任。 另一方面,俄方对泽连斯基合法性的质疑也为本轮谈判增添了政治不确定性。 乌克兰宪法明确规定,泽连斯基的总统任期在2024年5月已经结束,但由于战时状态的延续和全国总动员令的实施,新一轮的总统选举被迫推迟。 俄罗斯方面通过引用宪法条款,公开指责泽连斯基不再是合法的国家领导人,因此不愿与其直接对话。 普京“不见泽连斯基”的背后,不仅是对乌方当前政治体制的否定,也是俄方在国际舞台上对其合法性的一种反击,这一表态显然加剧了乌方的不满,也为后续的谈判增添了更多的复杂性。 谈判桌上的权力博弈不仅仅局限于俄乌两国,美国在本轮谈判中发挥了重要的外部影响力,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在对乌克兰态度上的突然转变。 过去,特朗普对乌克兰的支持并不热烈,但近期他却批准了新一轮的军援,并放宽了对乌克兰使用美国武器的限制。 这一政策的转变无疑为乌克兰提供了新的支持和信心,使其在谈判中获得了更多的底气,对于俄罗斯来说,拒绝与泽连斯基进行直接会谈,并不是简单的外交回避,而是战略上的“等待”。 普京并不急于结束冲突,反而希望通过持续的军事行动和外交压力,迫使乌克兰在未来的谈判中做出更大的让步。 俄方提出的线上会谈方案,也反映出其对停火谈判的低估与对时间的掌控欲,相较于面对面的高层会晤,线上讨论显然更加低成本,且更容易在外交上掌控主动权。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短期内的停火协议几乎不可能达成,乌克兰在军援支持下将继续保持进攻态势,俄罗斯则凭借其在前线的优势。 依然能够在军事上占据主导地位,双方不仅仅在军事上对峙,政治上的角力也将愈加激烈。 这场谈判的失败,实际上让我们看到了俄乌冲突解决的巨大困难,短期内,实质性的停火几乎不可能实现。 30分钟谈判的破裂,不仅是一次外交上的失败,更是对抗升级的信号,这一事件表明,俄乌之间的分歧并不只是停火和领土问题那么简单。 背后是两国在国际秩序、政治合法性和战略利益上的深层次博弈,和平的希望虽然存在,但显然还需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谈判和政治较量。 在未来的谈判中,双方如何在战场和外交上调整策略,仍将决定战争是否有终结的一天。 正如本文所述,谈判并不等于和平,而是双方在资源、耐心和政治资本上的对抗,俄方可能正在准备一场持久战,而乌方则必须依赖国际社会的持续支持。
越南对泰国发出严厉警告!7月25日,越南外交部发言人范秋姮表示,督促泰柬两国尽
【154评论】【12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