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月12日,核工程博士张宪义携带核心机密文件登上东京航班,三天后,美国特使抵达台北,台湾核武项目被迫终止。[看] 1964年大陆首次核试验,台湾随即启动“新竹计划”,从加拿大引进重水反应堆,从南非获取浓缩铀,以色列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张宪义掌握核材料提纯关键技术,参与项目核心环节长达十余年,作为美国培养的核工程专家,他深知核武器对台湾地理条件的风险。 1988年初,张宪义将反应堆参数、铀浓缩数据、爆炸装置图纸等核心资料交给美方,美国获得确凿证据后,立即要求台湾停止核武研发。 美方监督下,重水反应堆被拆解,核材料被转移,相关实验室关闭,延续24年的核武计划就此结束。 张宪义被岛内舆论指责为叛徒,家属受到监控,他本人在美国开始匿名生活,直到2016年才首次接受媒体采访。 如果台湾拥有核武器,将引发地区军备竞赛,张宪义的行动客观上维持了台海相对稳定。 台湾当时已具备核武器制造能力,加拿大CANDU反应堆可生产武器级钚,南非提供的低浓缩铀可进一步提纯,以色列的爆炸技术相对成熟。 但核武器不仅是技术问题,台湾面积仅3.6万平方公里,人口密集,缺乏战略纵深,一旦发生核冲突,反击能力有限,生存空间极小。 美国虽然在冷战期间默许盟友发展军事技术,但核扩散始终是红线,台湾核武化将迫使大陆加速核军备,威胁地区平衡。 张宪义作为技术专家,比政治决策者更清楚这些风险,他的选择体现了专业人员的理性判断超越了民族情绪。 从结果看,台海至今未发生核对峙,虽然常规军备竞争持续,但避免了最危险的升级路径,这为后续政治对话保留了空间。 类似情况在其他地区也有先例,南非曾秘密研制核武器,后来主动销毁,巴西、阿根廷放弃核武计划,转向和平利用核能,技术人员的专业判断往往发挥关键作用。
日本撤回台海撤侨计划,不是转向,而是认怂没人想到,日本会在台海议题上这么快转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