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玉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位因雍正的承诺而获得“配享太庙”荣誉的汉人。然而,这个荣誉最终为他带来了灾难。在乾隆帝继位后,张廷玉的家族遭遇了抄家,最终落得众人嘲笑的结局,这令他的命运充满了悲凉。
张廷玉出身于一个官宦家庭,他的父亲张英是康熙年间的大学士,因其“让墙诗”的美德而广为人知。张英以身作则,培养了张廷玉博学多才的性格。在父亲的熏陶下,张廷玉少年时期便展现出卓越的学识。不久,他便考中进士,进入南书房为官。康熙五十九年,张廷玉被任命为刑部左侍郎,并兼任翰林院的官职。
在进入官场后,张廷玉的才能很快得到了康熙帝的认可。1722年,康熙去世,雍正即位,但他的上位之路充满了艰难险阻。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雍正开始培养一些忠实的大臣,其中张廷玉就是被看中的关键人物之一。雍正不仅看中张廷玉的才学,还因为他是恩师张英的儿子,这使得张廷玉成为雍正治下的重要支持者。雍正刚登基时,他的许多旨意都是由张廷玉起草的,张廷玉的职位也逐渐攀升。
在雍正六年,张廷玉晋升为保和殿大学士,相当于内阁首辅,紧接着他还担任了军机大臣,掌握了军机的重要事务。短短几年内,张廷玉的职务几乎达到了官场的巅峰。雍正去世前,还特别批准他百年之后“配享太庙”,这是一种无上的荣誉,象征着对一位大臣的巨大褒奖。
然而,乾隆即位后,张廷玉的处境急转直下。虽然在乾隆初期,张廷玉与鄂尔泰等人仍然是举足轻重的高官,但乾隆并不像雍正那样欣赏他,二人也并未和谐共事。乾隆想要牢牢掌握皇权,但张廷玉等人依旧是雍正选定的辅政大臣,想要一举推翻他们并非易事。因此,乾隆没有立即采取行动,而是选择等待时机。
到了乾隆十三年,张廷玉主动上书请辞。令人惊讶的是,乾隆并没有立刻批准他的请求。或许张廷玉已接近退休年龄,乾隆十四年时,年届78的张廷玉再次请求辞职,并请乾隆留下“配享太庙”的证明。毕竟,这份荣誉是他一生的最高成就,乾隆也无理由拒绝。然而,张廷玉让儿子代为谢恩,这一举动深深激怒了乾隆。乾隆帝对张廷玉的轻慢表示强烈不满,而张廷玉的政治对手鄂尔泰的支持者在乾隆面前加剧了对张廷玉的攻击,称他已经失去“配享太庙”的资格。最终,乾隆撤销了此前的承诺。
然而,更令乾隆愤怒的是,张廷玉在第二天就主动来朝堂上向乾隆请罪。这种行为似乎暗示着皇帝身边还有张廷玉的内线,提醒乾隆皇帝必须警惕“朋党”之争。乾隆一直视朋党之争为一大隐患,看到张廷玉主动“犯错”,自然不会错过打击的机会。乾隆向张廷玉展示了历代可以“配享太庙”的人,并询问他是否自认为有资格享受这一殊荣。张廷玉无言以对,只能恳请乾隆取消他之前的荣誉。
最终,张廷玉的“配享太庙”资格被彻底取消。这一事件让张廷玉感到无地自容,不久后他决定返回桐城故乡。清朝时期,文人最为看重的就是荣誉,而张廷玉的家族最终却因这些荣誉而陷入困境。后来,朱荃在犯错后,乾隆帝趁机收回了张廷玉的所有赏赐。乾隆派遣太监德保到张廷玉家中抄查,虽然最终赃物被归还,但张廷玉已经无颜在京城立足。
张廷玉和他家族一生为清朝效力,最终却因为一纸抄家的命令,沦为家乡人茶余饭后的笑谈。张廷玉于1755年在故乡去世,孤独且凄凉。消息传到京城后,乾隆下诏撤回了对张廷玉“配享太庙”的取消命令,恢复了他的荣誉。然而,张廷玉已经无法亲自感受到这份荣耀的意义。他的死,或许说明了荣誉对一个人的生命意味着什么。在清朝的皇权面前,臣子无论有多少功劳,终究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
张廷玉因荣誉丧命的故事,最终成了皇权至高无上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