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32岁的乌克兰工人Yuri去年底来到中国南方某城市,本以为能像在德国时一样获得难民补助维持生活,结果发现中国没有这类政策,必须工作才有收入。[看] 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后,他先逃到波兰,后转往德国,在德国期间,他每月可领取约1000欧元的难民补助,基本能维持生活开销。 在德国待了一段时间后,Yuri通过中介办理旅游签证来到中国,他原本指望在中国也能获得类似的生活保障,但很快发现情况完全不同。 中国确实不是《难民地位公约》缔约国,对于外籍人员的社会保障主要面向合法就业者,想在中国生存,外国人同样需要通过工作获得收入,这与欧洲部分国家的难民福利制度形成明显差异。 语言不通加上缺乏合法工作许可,让Yuri连最熟悉的建筑活都接不到,今年3月,他在网上发布视频表达不满,抱怨“在中国不工作就没钱”,并将此与德国的情况进行对比。 这段视频在中文社交平台传播后,引来不少网友的批评声音,许多人认为,任何国家的外来人员都应该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而不是依靠当地的社会保障体系。 有网友指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约为德国的四分之一,无法提供欧洲发达国家那样的高额社会福利,况且中国本身还有大量需要帮扶的困难群体,资源配置必须优先考虑本国民众。 更关键的是,Yuri持旅游签证入境本身就不符合长期居留的法律要求,随着签证即将到期,处境变得更加被动,最终选择离开中国。 中国虽然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二,但人均GDP仍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在有限的财政资源下,优先保障本国民众的基本需求是合理选择。 文化差异也是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自食其力”,认为劳动是获得报酬的正当途径,这种价值观念与部分欧洲国家的社会保障理念存在差异。 从Yuri的遭遇可以看出,全球难民问题的复杂性远超想象,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身国情制定相应政策,不存在统一的标准答案。 中国采取的“劳动换报酬”模式虽然对新来者要求较高,但从长远看有助于促进社会融入,通过工作,外来人员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了解文化、建立社交关系。 随着全球冲突和自然灾害增多,跨国人口流动将继续增加,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提供帮助,同时维护本国民众利益,是每个国家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对于寻求帮助的外来人员而言,提前了解目的地国家的政策法规、做好自力更生的准备,远比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更为重要,毕竟,任何形式的帮助都不可能无限期持续下去。 信源:驻吉达总领事谭邦林署名文章
想打仗?奉陪到底!德国彻底不忍了,中国给的3件法宝够对付美国
【4评论】【12点赞】